从“自”“然”到“自然”
——语文学视野下“自然”意义和特性的来源探寻
作者简介:叶树勋,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儒道哲学、出土简帛思想研究。
摘要:无论是从汉语言史来看,还是从中国观念史来看,“自然”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符号。作为一个巨链型观念,它在历史长河中流变出复杂多样的意义,表现出诸多方面的特性。通过语文上的分析,可以在复杂化背后探寻出某些基本的信息,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是它意义演化的渊源,也是它某些特性的成因。当“自”和“然”走到一起,它们以多种方式构造起来,其中,作为形容词的结构是基础性的构造,源于此,“自然”具有一个基本义——表示事物“由其本性而自发活动”的状况,其他诸种义项和此义存在不同形式的关联。“自然”是一个富含活动意味的概念,兼有描述功能和规范功能,指向的是活动主体的本原性和自发性,否定的是他者力量和自我故意,这些特性都和两个词素的功能特点密切相关。其间,“自”的语义兼容性是理解“自然”的一个关键,它促使这一概念在表现出两种形态的同时,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总言之,这里的考察不仅是为了探寻意义和特性的某些来源,也是希望从语词出发,为充分理解“自然”的哲学内涵提供语文上的信息。关键词:自然;自;然;意义;特性;来源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先秦道家物德论研究”(14CZX)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原载《人文杂志》年第2期
近年来,中国思想中的“自然”观念在学界引起比较多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