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要点
民之轻死
一生所求衣食足,
平安吉祥为所成。
若出欲求心归智,
无求无欲遵道时。
圣人证量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名相解释
1.有为:
词义:繁苛的政治,统治者强作妄为。
理体:治国治民不遵道而行,恣意妄为的行为。
2.以其求生之厚:
词义: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理体:管理民众者欲求广深,追求厚重的享受。
3.无以生为:
词义: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
理体:不执着有为生命身体的过分营养,不追求生活享受,而在意修为性命的得道。
4.贤:
词义:胜过、超过的意思。
理体:养性胜于养生。
5.贵生:
词义:厚养生命。
理体:奉养奢厚的生命。
全段循道解
道平衡万法谐和,道失衡人事混乱。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是由于统治者无道治理国家、多欲享乐征收赋税太多,导致民众食不足以自奉,享乐奢侈,宫殿豪华,就会形成上交税多,耕种收成少,不足于养父母妻子,免不了饥寒,因饥饿起盗心,这种因陷于饥饿求生的行为,在古代多数都是因为不能生存而造成的,最后民盗之风盛行,此社会大乱皆为无道产生的结果。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社会混乱,统治者必然为了治理而颁布政令,并会用各种繁苛的方法,一方面苛捐杂税太多,再为了治理巧用智术法治,百姓抵触会相向而行,上下对立,管理与被管理矛盾日益加剧,最后越加混乱。所谓不遵道而治,法令越多,百姓越是苦难深重,物质匮乏,盗贼也就越多,社会秩序越乱,民众越难治理。
虽面临生死的重责与处罚,但人民冒着重罚之刑依然赴汤蹈火,前赴后继而犯之,根本在于统治者求生之重而导致。此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重于求生者,需知生命在于觉悟的可贵,生命当以心为主,世人不觉悟,岂能知养道体本性的可贵,更不知见道的珍贵,有了生命真实意义的显发,欲望自去,道种自生,自己清净自安,天下亦同己所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故恬淡有为的世间之情,消除贪欲,存于正念以养道性,不求生,反而是真正的长生之道。
全章总结
无道民不畏死,
有道天下自治。
教治天下无欲,
修齐治平道本。
—节选自《老子故里学老子》作者:钱志新
周口市国学文化促进会建立有国学大讲堂,全年举办国学讲座。通过国学会老师、邀请院校名师、民间国学爱好者等形式,学习《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全民学习国学,研究国学、应用国学、传播文明,以达到提升人文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