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3/23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此句出自《道德经》之三十八章《德经》开篇,本章以上德与下德两类来分析“德”,认为上德是不自认为有“德”,下德自认为有“德”,反而失去了“德”。上德是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是刻意为之而有以为;上德无为所以近乎“道”,下德刻意为之所以远离了“道”。

高层次的“德”是顺其自然,无意表示它的“德”,低层次所谓的“德”,非常刻意表现出它的作为,以求得到别人的赞扬与感恩。高层次的“德”,不自认为有“德”,从而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德”,低层次的所谓的“德”,自认为做了好事自己有“德”,实际上是丧失了“德”的真正实质。

老子道德经注(中华国学文库)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4.5购买

老子认为下德还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尚“仁”,二是尚“义”,三是尚“礼”。这三者都是刻意为之,所以是下德。不过尚“仁”,是下德中的上流,因为它非刻意表现它的“仁”,为之而无以为;尚“义”次之,为之有以为,刻意来表现它的“义”;尚“礼”为之而莫之应,为之得不到任何回应,所以最下。上德与下德的界线,在于“有为”,还是“无为”,刻意表现自己,还是无意为之。尚“礼”最重表现,因此被老子认为是忠信之薄,祸乱之源。

最后,老子认为,所谓的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表相,而且是愚昧之极,大丈夫应该本份敦厚,存心朴实,不要居于浅薄与浮华,这样才能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