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仁弃义的老子,其实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4/3

写第十八章时,有好些评论争辩说老子不可能反对慈孝忠君。

刚好,第十九章就是对第十八章的有效补充说明。

老子不仅反对慈孝忠君,还反对儒家的根本--“仁义”,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仁”是孔子建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

可在老子眼里,“仁”恰好是应该被舍弃的,是文过饰非的“文”。

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绝仁去义,民复孝慈”,“失德而后仁”“大道废,有仁义”

老子说了这么多,全部都在否定推崇“仁义”。

是老子不仁不义?并不是,老子的意思是:杜绝了仁义,百姓自然而然恢复孝慈。

举例说,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六亲和睦,根本就没人想得起来提倡孝慈

大家就觉得本来一家人就应该和和美美啊,也就是老子说的:“我自然。”

一个社会没有尔虞我诈,也不会有人想的起来去提倡仁义。

就像前几年中国人喜欢举例子,说德国人傻,不知道逃票,对啊,德国人都不逃票,所以就不用像我们国家的火车上,年了,列车员还在不放过一节车厢一个厕所的检查。

这就好比河南的过道上有个标语:“抢劫警车是违法的!”

所以,仁义需要满大街去提倡,必然已经满大街都不仁不义了。

《史记》讲了舜的故事。说他20岁就以孝行闻名天下。

而舜的家庭,刚好就是老子说的六亲不睦。“六亲不睦,有孝慈”

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就去世了

于是盲人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又生了个儿子叫象。

于是呢,后母和弟弟象把舜当成眼中钉

而舜的父亲眼盲心也糊涂,脑子进了水,媳妇一挑唆,就也把舜恨之入骨

这下子家里三个人都想把舜给弄死

有一回,一家人修谷仓,舜一爬上去,他们就把梯子撤了,然后放火想烧死舜,舜逃脱

又一回,他们挖井,舜进到里面,他们连忙填土,想把舜活埋,舜又逃脱。

这舜就在这一家三口人无休止的谋杀中奇迹般的活下来了。

结果,这个舜对这对奇葩父母和弟弟没啥怨言,对父母孝,对弟弟慈。

所以,舜不到20岁孝行就名动天下了。因为这矛盾冲突太大了,传颂起来快。

儒家推崇的《24孝》里面,也有一大堆的匪夷所思的奇葩故事。

连鲁迅先生当年看了都说:

有些故事可以勉强效仿,有些照着做,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还有的,会让人非常反感。比如里面除了杀儿子给老娘省口粮,还有因为太孝顺精神变得不正常的。

这个人叫丁兰,很小就父母双亡,但是他孝顺啊

于是用木头雕刻了父母的像,事事商量,三餐奉敬,出门报告,进门报告,神神叨叨把木头当活人一般。

有一次丁兰的老婆估计是想看看这俩是不是真是木头,就好奇的拿着针刺了木像,丁兰知道了,觉得妻子太不孝了,立即把妻子休了。

所以,孝本来就是做人的基本底线,过分强调,以至于无条件、无底线的愚孝,就成了恶了。

从这一点说,儒家提倡孝慈,忠义,最后变成愚忠愚孝,让人毛骨悚然的例子比比皆是。

类似的典故还有魏征,魏征对李世民说:我只想做良辰,而不想做忠臣。李世民问为何?

魏征回答:古代的尧舜的臣子就是良臣,而夏桀,殷纣王的臣子就是忠臣。

良臣和君主互成佳话,而忠臣都难逃被冤杀的命运,君主也留下昏庸骂名。

所以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

纵观历史,被挖心的比干,冤死的于谦,投江的屈原,宁死不屈文天祥,头玄东门的伍子胥,被诛灭十族的方孝儒,被害死的岳飞……

光是看这些忠臣跟君主的故事,都能看的心肌梗塞。

每一个忠臣的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每一个著名孝子的背后,也都是一个不太正常的故事。

所以,老子明确的指出: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表面文章,不足以治理天下

应该抱朴见素,少私寡欲,回归本心,抛弃仁义,智慧,圣贤,自然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老子不厌其烦的强调,回归本心,放下各种虚名和人为的雕饰,才能明白方向。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人民可获利百倍

杜绝所谓的仁义,人民自会回复到孝慈的天性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就没有盗贼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表面文章,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应该让民众的思想有所归属

回归朴素,清心寡欲,放下纷乱的欲望

自然就回归了本心,抛弃所谓圣贤仁义智慧,就没有烦忧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