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开篇这几句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12/3

《道德经》其实离我们很近。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说起或看到这些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善若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不出户,知天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治大国,若烹小鲜;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名言都来自于这本书。可以说是几千年以来一直指引着我们。

也有人说《道德经》看不懂,因为很多人拿起这本书就被开篇这几句话给难倒了。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好理解吗?不好理解,感觉好像明白一点但又说不出来。对于这段话的翻译有很多版本,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这一段话里提出了“道”、“无名”、“有名”几个概念。什么是“道”?道理的道吗?“无名”、“有名”是指的名字称谓吗?真的是“玄之又玄”啊。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冯友兰先生认为,无名者都一定超乎形象。道家的道就是这种无名的概念。第三十二章说:通常无名,朴。......始制有名。第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在道家体系里,有有与无、有名与无名的区别。这两个区别实际上只是一个,因为有、无就是有名、无名的省略。天地、万物都是有名。因为天有天之名,地有地之名,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之名。有了天、地和万物,接着就有天、地和万物之名,这就是老子说的始制有名。但是道是无名;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某种代号。所以是我们称它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名。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我们称桌子为桌子,意思是说,它有某些属性,由于有这些属性。它就能够名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意思并不是说,它有任何这样的有名的属性。它纯粹是一个代号,用中国哲学常用的话说,道是无名之名。《老子》第二十一章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任何事物和每个事物都是由道而生。永远有万物,所以道永远不去,道的名也永远不去。它是万始之始,所以它见过万物之始。永远不去的名是常名,这样的名其实根本不是名。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这个命题只是一个形式的命题,不是一个积极的命题。就是说,它对于实际没有任何肯定。道家的人这样想:既然有万物,必有万物之所从生者。这个者,他们起个代号叫做道,道其实不是名。道的概念,也是一个形式的概念,不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就是说,这个概念,对于万物之所从生者是什么,什么也没有说。能够说的只有一点,就是,既然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它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之一物,它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每类物都有一名,但是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无名,朴。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