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倡导绝圣弃智。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
为什么?
老子画像因为老子讲“小国寡民”,其目的是为了诠释“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其中可能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将治理的对象缩小,才更容易看清全局。二是将自身的“视角”提高,其目的也是为了看清全局。
而“绝圣弃智”,亦是为了倡导减少人为的干预——无为,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由此可见,老子虽然讲“小国寡民”,但并不是为了实现“小国寡民”那样的社会,或者说,“小国寡民”并不是老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更何况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老子本人就是周朝掌管藏书的史官,即: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而周朝尽管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国,但是它所掌管的范围,几乎就是当时人们眼中的天下,将其称之为大国,一点都不为过。
老子画像由此可见,“小国寡民”并不是老子眼中的理想社会。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先看《道德经》第80章原文,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