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老子给修行人指出一条明路,闲谈道德经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12/29
《道德经》里,老子给修行人指出一条明路,那就是不博。少有人能践行做到。如做得到,一定有所悟。《道德经》81章,第三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个知可以说是知道,也可以说是智慧,都行。如果是理解为知识的知,就可以理解为有知识的人他不卖弄懂得多,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他不是真的有知识。其实这也就是和智慧的智是相通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绝对不卖弄。他一般就专一一门搞得很精深,不会说乱七八糟什么都搞一下。什么他都当专家。这就牵扯到智慧是怎么来的。智慧是读书搜集知识积累知识得来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再收集再积累能有搜索引擎厉害吗?我们爱学习是对的,多学知识也是对的,可是不能以多学知识当做智慧。知识多广闻博见,不等于有智慧。真正智慧是来源于哪里的?来源于恒定的心,来源于清静的心。用老子的话说致虚极,守静笃,智慧自然就会来了。佛家的话就叫做:定而生慧。所以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他不会卖弄自己什么都懂。他只会一门深入,很精深的达到极致,然后他就真的什么都懂了。但是他懂的东西呢,并不是把所有东西的细节都搞清楚。比如一个人因为修行清净而生了智慧,对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你要他去造一台手机,他肯定造不出来。但是他知道这个手机的背后的逻辑和产生的因由。所以真正懂的人他不充专家。他不熟悉的领域他一般不发言,发言也是点到即止说一下。这个智者不博,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不散乱。真正智慧的人,他不是散乱的不是盲目的,这个博,还有散乱的意思。你这也想搞一下,那也想搞一下,那个心是不定的,没有办法专心守一。所以抱朴守一就是不博。博者不知就是散乱的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人,他很难生出智慧。散乱就是攀缘,心里面总是在想东想西,杂念纷纷。今天想学道法明天想学佛法,后天想搞基督教。今天想持咒,明天想打坐。好像什么都搞过,什么都懂一点,可是什么东西都没办法精到极致,做到深邃,去领悟到这一门的真正的要义。所以和智慧总是差那么一截。有些人埋头苦干一门深入,在这一门功课当中做得非常的到位。这种专一的人很容易有收获。比如佛家有些人。文化程度不高,看的经书也有限,可是他一心念佛。老实念佛一门深入念,到念佛三昧,一通百通。所以人不在于懂得多不多,你懂得再多只不过是谈话的谈资而已。而在于你真正懂没有。你有没有真正懂这件事,这才是对路的。你和别人说话,从国际大势俄乌战争到学佛修道你都能懂一点,可是你却都是懂得皮毛,这就没有什么用没有价值。还不如你在一门领域里面深入成为专家。因为很多事都是相通的,你一门通的很多东西都通了,那个道理通了就一通百通。所以老子用这么简单简洁的8个字把这个事情说的明明白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