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十五章老子的理想型人格,你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1/1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weidumeiye.com/m/

《道德经》第十四章回顾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讲述了“道”的运动规律,而我们的人生,就像“道”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我们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地去摸索,去寻找“人生的运动规律”,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一生有意义。那么“修道”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呢?

《道德经》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静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

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

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

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

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

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悟之所得

有读者和小编说:《道德经》全文八十一章是相互联系的。是的,《道德经》全文是由“道”贯穿的,文中的每一个真理都是由另一个真理引申出来的。就像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讲述的得“道”之人,就是从《道德经》第十四章中延伸出来的。对“道士”进行了描述。他称赞得“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能得“道”的人,都不是一般人。而在一般人看来,因为和他们不认识,所以对他们的评价也变成是对修“道”的一种解释。

何为“修道”?“修道”之人应该是如何的?将他们奉为“非一般之人”,一般人对他们不了解。只觉常人身上存在的缺点,肯定是他们身上没有的。所以便有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此句中的“容”就是“形容、描述”的意思。

将普通之人身上很难保持的优点解释为只有“修道”之人才会长久存在。即“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老子讲述的“修道”之人,可以概括为“豫、犹、俨、涣、敦、旷、混”综合的理想型人格。

“豫兮若冬涉川”中的“豫”原始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在这里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涉川”意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非常小心慎重,就如同在冰上行走,每一步都是慎之又慎。在这里比喻“得道之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会以谨慎的态度去对待。

“犹兮若畏四邻”中的“犹”原指野兽的名称,性警觉,在这里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小心谨慎,防备着“四邻”。在这里形容的是“得道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去逾越常规,不嚣张放肆,不干扰了“四邻”,才不会引发矛盾。

这段话很容易理解的,大家都说,现在除了“生活法则”还有“交友法则”。人类也是群居动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那就是必然存在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免不了会不小心触碰别人的底线,从而引发矛盾的发生。“言行”是门高端的学问,老子告诉我们的就是,再亲密的关系,相处时,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

“俨兮其若客”中“俨兮”意为“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他恭敬的态度,仿佛是要去参加宴会一般”,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现在我们经常用“精致”来形容这样的生活。老子讲的“得道之人”在生活中,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将自己摆在一个“客人”的位置上,做事恭敬认真。一个“精致的人”能将生活过的很丰富,随心而不枉性。

“涣兮其若凌释”中“涣”意为涣散,“释”意为“消解”,形容冰解冻的情形。比喻“得道之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等重任中解脱出来,回归真我的轻松之态。将自己心中的“冰”融化,释放最真实的自己,迎接最惬意的生活。很多人心里会压着很多事,不知道如何“放下”。而老子所说的“得道之人”,他们知道如何释放自己,老子把他们的觉悟比喻为冰雪消融,从而寻找到最初的自己。

“敦兮其若朴”中“敦”意为内在端庄、厚重;外在朴素、自然。“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这句话的意思是“得道之人”注重内在的修养,外在“朴素、自然”,并非穿着朴素的意思,而是他们的才华不表露出来。懂得谦虚而行,就如宝物一般,不显露出去就不会引起盗贼的惦记,亦不会引来祸端。

“旷兮其若谷”中“旷”意为开阔、宽广;“谷”意为像山谷一样空虚。这句话的意思是“得道之人”旷远豁达,他们心胸犹如山谷一般空虚高深,能包容万物。

“混兮其若浊”中“混”意为混同;“浊”意为混浊。这句话在译文中是这样解释的“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得道之人”就像浊水一样让人看不透,但是他们的内心是清醒的。达到了清醒的最高境界——能与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却保持着明净的内心。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已经知道普通人眼中的“得道之人”是什么样的。那么他们如何保持自己的“道”呢?如何“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即可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净化澄清,又能在安静中动起来,保持着生机。“修道之人”不会自满,也正因为他不会自满,所以才能够去故更新。

老子在这一章对“得道之人”进行描述,虽然文中以“强容”来讲述,但其实就是老子对自己理想的人格进行的解说。何为“得到之人”,就是在污浊的社会,懂得不同流合污,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失了本心;在死气沉沉的社会,不甘于平凡,不甘于懒惰的腐蚀,奋起勃发。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身处黑暗,最终选择了黑暗,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成为了黑暗的傀儡。而最悲哀的是身处安逸,最终选择了堕落,就此溺死在这份“安逸”之中。前者祸害他人,或者祸害自己。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