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破解《道德经》真意的难点所在?
破解《道德经》的思想有几个难点,第一是老子说每句话的情境是什么?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第二、《道德经》的众多悖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何在?每一章的意义又何在?第三、怎样才能使整部《道德经》的思想一贯如一地前后都讲得通,并且还能很有价值地讲出其真实的社会意义来?
这三点都能做好非常不易,尤其是最后一点,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道德经》思想的难以统一性很大程度上还在于《道德经》所谈的语境可能是针对不同人说的,虽然我们现今看到的可能是完整的上部和下部,但很有可能还是由最初的语录体慢慢演化而来,只是为了一字千金,精益求精的缘故,使其省略了很多潜台词,致使我们现今看到的《道德经》版本成为了整篇的样子。
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分化出老子谈论《道德经》时的几个身份立场:
1、统治者的身份。
2、统观自然历史人类的圣人的身份、万人师的身份。
3、一介谋士的身份。
4、一个修真道人的身份。
当然,在不同人的眼中,老子的身份可能还会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要想真正把《道德经》前后的思想连贯成一个整体,并且从中还要读出一些有益于这个世界的深意来,恐怕上面四种身份,一个也不能少。
02为什么老子说“我独顽且鄙”?
阅读《道德经》第20章产生几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在首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中,老子是承认恭维与呵斥、善与恶的区别呢?还是想要不在意这种区别,或者说淡化这种区别呢?
老子在下文中说:“我独泊兮,其未兆;”,只有我淡泊宁静呀,没有任何表露迹象(征兆)的样子。显然这里是要追求淡薄寡欲的,既然是淡薄寡欲,那么先前的唯阿美恶,自然还是不去过于纠结的好。
但是其中的一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又是什么意思?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看到有些人的解释,把此句解释为人们所畏惧的,难道就可以畏惧吗?这样和下文就成为一脉相承的关系,貌似还讲得很通。
但是大学问家王弼却不是这么理解,王弼说:“夫鸾雀有匹,鸠鸽有仇,寒乡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则忧。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刑。唯阿美恶,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为用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栾雀是天生互相匹敌的,鸠和鸽天生有仇恨,生活在寒冷地方的人,必然知道旃裘这种衣服的好处,自然就能使他们明白,如果你还想在其中添加什么,反而成为忧虑祸患。随后王弼又说“唯阿美恶,互相之间差距又有多大呢。因此人们畏惧的,我也畏惧罢了,不敢依仗此作为用呀。”
这里的依仗物,我们可以设想为道,也可以设想为前面所谈的这种规律。不过显然,王弼在这里并不有把“不可不畏”当作疑问句来看待,而且根据古人的行文习惯,也很少有这么来作为疑问的。
我们之所有要纠结于此,关键在于,要弄明白什么应该畏惧,什么不应该畏惧。
我们还可以敞开来理解,恭维与呵斥,善待与恶报之间的差别又是什么呢?众人畏惧的我也不能不畏惧,只是众人津津追逐的,我却是很淡薄罢了。由此,勉强与下文就连贯到了一起,“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诸葛亮有“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清心”一说,人只有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把问题看得透彻,只有不随意被眼前的事物诱惑住的时候才能成就远大的志向。老子讲述的《道德经》何尝不是在讲述这个道理。
只是大家一定要切记,虽然淡薄可以减少灾祸,凝注心志,但是如果一个人淡薄到没有理解,也便会成为一个无用的空有淡薄情操的人。
相对于众人的积极追求眼前的享乐和短期的利益来说,“而我独顽且鄙”。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人把食母翻译成道,笔者却不乐意这种翻译,因为这种A是B,B是A的互解手法实在不能真正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显然“食母”乃是生命之源,也可以看作养命之源。对于老子的时代来说,就是看重农业生产,对于现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就是努力工作过好自己的日子。
但是对于那些细枝末节的赞誉也好,一时的批评也罢等等形式上的东西,不要过多的在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