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何会认为无为才是正道?无为的核心是什么?
人要有所悟,往往是被某件事或者某个东西触动了。
那促使老子明白无为之益的事件是什么?
第四十三章将给我们答案,我们来看一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这里最关键的就在于前两句:老子因为看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进而明白了无为的益处。
那我们来一点点分析一下,这之间的联系和核心到底是什么?
就像牛顿看到苹果落下能想到万有引力一样,那老子到底看到什么?
首先,老子说天下之至柔的东西是什么?至坚的又是什么?
在第七十八章,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至坚之物,在《道德经》中,未有明确答案。只在第七十六章有写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我们这样划分一下:
水和婴儿,划分为柔弱的事物;
石头和死人,划分为坚强的事物;
这里我个人推测,老子看到的是水滋润万物无所不到的景象。
那他明白的“无为”到底是什么呢?
在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现在我们从收集到的这些材料中,我们来推断一下,老子无为的核心。
大家都可以有自己观点,这里我直接说我推出来的三大核心:
1.无我:
不管是水,还是婴儿,都是没有坚定的个人意志的。
水你用什么容器装,它就什么样子。婴儿就像一张白纸,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
而但凡我们所学,都是前人提出的观点,当你损到极致,那就是无。
也就是到时候,你将不再有你认同或不认同的观点。
无所不用,比如:你在中国要说服一个人,你借用孔子的话,而非上帝。你到了西方,就借用上帝而非孔子。说通俗点,就是你到哪里都能混的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君子不器。
2.变:
我曾经一直思考,到底什么是活,什么是死?
后来,我得出的答案是:活的东西是可以自我改变的,死的东西是恒定不变的。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那生与死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生者可以不断改变。
而水完全符合这个特性,它没有颜色,你给它加入红色颜料,它就变红色,加入绿色颜料就变绿色。它不管流到什么地方,缝隙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婴儿亦是,他有无限成长的可能。环境什么样,他就会随之发生对应的改变。
而石头不行,死人不行,你所学的所有知识也不行。
因为,凡你所学的,都是确定下来,不再变的观点。包括,我现在说的这些,因为在我说出来这一刻,它就定格了。不会再改变了,但是,在我没说之前,它是没有明确的。
给我们启示:保持自己不断更新,不要将自己定义死了。
你是可以不断改变的,你的定义是可以不断更新的。
你不是你的模样,你不是你的身份,你不是你的思想,你是可以不断改变的活着的人。
3.顺:为何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论柔弱没有什么能比的上水了,而攻克坚强没有什么能超过她,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她了。
为什么?
因为,水至柔至顺,她没有自己的意志,以万物本身的意志为意志。这个体现,在第四十九章,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水如何对待万物?顺物之性,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给我们的启示:天助自助者,顺势而为。
天不与万物争,与万物争的是万物自身。
好了,今天解读就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