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四五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2/27

?爱智悦的共鸣腔为生命擦亮一道光?

-经典原文(王弼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道”的本体像器皿、像流水,是虚空中正又流动发展的,它有阳刚有力的洗礼作用——公正平等,“道”丰富的应用显化是无穷无尽的。博大广远啊!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它消磨万物的锋芒,化解万物的争端,无情调和它们过于光鲜的,平等同化它们弱小卑贱的。深沉隐形啊!却好象是实际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谁生的,它好像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天地没有偏爱,它博爱而平等,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刍狗一样,让它们经历荣枯浮沉、自然生灭。圣人也是没有偏爱的,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博爱而平等。天地之间,不就像个风箱一样吗?它虚空却反而不会枯竭,越鼓动气流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或话语很多,却屡次失败,不如安守空虚中正的本心吧,这也是在等待道的冲洗和作为,让道来调和天下的不平与偏见。

-感悟1(本意推究):

a虚无或说虚空。是真空而不是偏空,偏空不真。虚无必需是与“有”相伴、相合而存在,而又不执着于既有。虚无并非无所得、无所有,抵达虚无境界就是一种得和有了。道家的“虚无”和佛家的“空”近似,而且佛家经典《心经》中也提到很多“无”。虚无并非不积极,而是长久的积极,世俗之人的积极却是短暂的,因为有分别人我之心。圣人和君子是以无我之精神行利生之事业,所以不能生发、执着或停驻于“有”。非虚空无形的就是有边界的,则注定是有竭尽的。古代那时候还没有太空望远镜,老子的想法和现代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模式很接近——宇宙真空并且继续在膨胀着,的确反映出他内观通达的厉害。虚空,在道家和佛家都认为是性之本,“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圆觉经》。深品儒家和基督等宗法,亦如是。

b和光同尘。这个有很多人的不同种理解。王弼说:“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汙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河上公说:“言虽有独见之明,当知暗昧,不当以耀乱人也。常与众庶同尘垢,不当自殊别。”“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一种说法是,第四章重复了第五十六章,属于错误拍版,是可删除的段落。我想于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将这段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一下,因为我想到一个问题:“和光同尘”,主语是谁?谁来做的“和”、“同”?第四章我们以“道”为主语来讲,所以我有前面那样的翻译,这个翻译我也结合对照了《道德经》的总体思想和此段落中的“挫其锐、解其纷”。我想到圣经说:"高的被降为卑,卑的升为高。",又看到老子第七十七章所言:“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于是就更明确了这番理解。

从人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和”。《中庸》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孔子说的更高级的强——三类,就是“和”。孔子也讨厌“乡愿”,认为他们是德之贼。

c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约等于耶稣——造物主的位格之一。参见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约翰福音1:1-4,9-10和合本)

d不仁。第四章论道、第五章治国。天地不仁这两句非常反常,我们初看会很惊讶,老子怎么会认为在天地的眼中,万物和人民是如此卑贱的,像草一样被任意对待,圣人怎么会是没有也不需要有仁爱之心的?老子的话,往往是正言若反,乍一看很另类、反道德常理,其实他的目标还是和道德常理一致的。只是他的立论有一个针对性,我认为是针对主流的儒家治国安邦之道而言。儒家倡导规矩、礼义,道家不想讲规矩,有民主自治的思想。道德经的内容是老子倡导自由主义的体现,由此构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此文的意思: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老子可能看到当时的治国思想,有的说仁治、有的说法治,诸子百家……他觉得这些人都太乱了,结果会南辕北辙,最好的模式是无为而治,人为则“伪”。

博爱、平等而反对亲疏、贵贱、阶级、偏爱。但老子仍然有仁爱,地六十七章说的三宝,第一个就是“慈”。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无为于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福音5:43-48和合本)

天地宇宙,无独有偶,有其一必有其二,有左右,有东西。有人治礼教之风,必有无为自然之流,有性善说,必有性恶论,有托神者,必有弘人者。所以,吾博学兼取而至于中。梁启超的评价:“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

再就是一个要注意的,古文的很多字是有不同维度和程度的,有广义和狭义、左倾和右倾的微妙,所以今人不能望文生义,我们需要联系上下前后和很多方面,来细心品味之。而且正是因为古人的本意没有在文章中充分、明确地展开,又有断简残篇的历史原因,后人常会投射上自己的见解倾向,就发展出了不同的修道流派,然后又彼此纷争不息。

e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中”即道体、大本。范应元注:“倘多言仁爱而不能体道,则空有其言而无实效,故多言而数穷也,不如同天地,守中虚之道而无偏曲,则万物自然各得其所也,岂有穷哉。”不守本体而妄言妄动,损耗元气精神,也在世界中给自己找麻烦。荀子在《解蔽》中有段话非常精彩:“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虚壹而静”,妙哉!!

-原文的其他关键词:

a“冲”:很多解法是“盅”的假字,为“虚”的意思。我考虑冲还有一种力量感,有阳、乾的感觉,上善若水,冲是和水关联的动词。还有一种可能,是冲=中,表示本体。这句是说,基于道的本体,演变出来的“用”是非常多样、无穷无尽的。

b“湛”:深。如,精~、~恩(深恩)、~蓝。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我还想到是不是“透明”的意思?

c“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庄子-天运》中有:“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茅草扎制的狗,便是刍狗,刍狗披上绣巾,放入竹筐。神职人员戒荤腥戒女色,洗澡熏衣,抬刍狗去祭神,可隆重啦。仪式结束,刍狗一钱不值,路人践踏狗头,厨娘拾去当柴烧了。“刍狗”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d“数”:[shuò]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感悟2(现实启示):

a虚空和守中:关系空间、呼吸养生、不执念。“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它虚空却不会坍塌,运作却不会枯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是练习呼吸的方法;另一个是,亲密关系也要保持一点空间,反而更持久牢固、不会枯竭。即前面我们讲到的,"亲密关系"的艺术在于:即独立又合一。还有一个情绪美学的应用点是:个人意识更新、不执念。何以虚而不盈?天地也好,人也好,总有一些持有的物质或知识、记忆、经验,如果我们固守已经有的,就会成为个人扩展或彼此理解的障碍了,执“有”太甚就容易产生负面读心、情感冲突或坍塌、自卑、停滞不前等问题。

b无为、不仁,可以用制度替代人治、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家庭也可以类似企业那样,制定一些规章制度。给孩子的智能化学习系统,似乎能起到这种作用。机器判别不会像人那样有主观的偏爱倾向。

c谨慎言语、避免争端。语言的暴力往往是无意识的,而且多言必失、常常失控,让家庭关系走向了预期的反面。关于多言和失言的问题,雅各说的非常非常好:“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我们若把嚼环放在马嘴里,叫它顺服,就能调动它的全身。看哪,船只虽然甚大,又被大风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随着掌舵的意思转动。这样,舌头在百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各类的走兽、飞禽、昆虫、水族,本来都可以制伏,也已经被人制伏了;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神形像被造的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泉源从一个眼里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吗?我的弟兄们,无花果树能生橄榄吗?葡萄树能结无花果吗?咸水里也不能发出甜水来。你们中间谁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呢?他就当在智慧的温柔上显出他的善行来。你们心里若怀着苦毒的嫉妒和纷争,就不可自夸,也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雅各书3:1-18和合本)

训练非暴力沟通的能力。我们要学会操练自己的心和感知能力。太上老君内观经:“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纷争的原因一般分为四个方面:1情感2感知3价值判断4逻辑辩论。逻辑是最末位的原因,所以我们和家人有分歧争论时候,首先要体察情感和感知方面的原因。在遇到纷争时候,我们要理性地交流,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做:A在每个层次都做三个基本声明。按照情感、感知、价值观、逻辑的顺序,来逐步与对方确认。

(1)这些是我的感知(情感、价值判断或逻辑)。

(2)我认为你的感知(价值判断)是……如果我弄错了,请你告诉我错在哪里。

(3)你的(感知、价值判断或逻辑)是什么?

B比较、C设计、D交易——注:参考爱德华?德?博诺著《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

还有一本书是《非暴力沟通》,也讲授了几个沟通步骤。

相关文章: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背景、第一章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二、三章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六、七章的解析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八、九章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十、十一章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十二、十三章

-体验与讨论:

1在讲解虚空概念时,听钵的音乐,hans《天人合一》。

2反思自己过去的言行不当时刻。

3练习处理纷争的思维步骤。

4介绍一些著名的家庭书信录,参与者现场给家人写信。

P.S:

对于《道德经》,我的解析角度和往常都不同。我提倡对经典的理解对应到个人的某个角度的应用,这样形而上的、规律的定理才结合到了自己的应用。否则,道理不能化育众人,只是文化虚荣;一般人也理解不了这样精妙的道理,只是背书而已。比如,我将尝试用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来解读《道德经》。其他经典也类似。

我的解析模式:

(1)经典原文的某章节及其翻译

(2)背景、因由、主旨、关键概念的本意探究

(3)对修身齐家,即情绪管理和家庭教育的现实启发

"智慧家道"读书会(预告)

主题: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

地点:广州市区(报名后告知)

费用:公益参与

联系李老师--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7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