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人文薪火道德经系列解读四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13

第七章----第十一章箴言

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解

《道德经》思维方式的总纲可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意思是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所以要懂得反向思维。

比如上面出自第七章的这两句话,意思是说,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种谦居人后(退其身),能置身度外(外其身)的态度,反映了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无争之争,无私之私,无为之为。

潘基文在连任联合国秘书长时,就引用了老子“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名言。“不争”就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看似笨,其结果则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看起来虽然是外忘此身而不顾自己,其实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

联系第二十八章知与守的经典句式“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就会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知其先,守其后,也就是后而先的道理。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解

有一句话,中国人都知道——“欲速则不达”,那么,欲多呢?容器已经装满了,还不肯停,还拼命装,结果呢?翻了!譬如车,譬如船,超载了!翻!

所以,不如其已——适时停止。

其实,懂了“反者,道之动”,第九章就几乎不用翻译也会懂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你看,如果已经执持盈满,就该适时停止;如果“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断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必定会招致无限的苦果。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这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道理。

按照同样的逻辑,总是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你又能守得了多久?最糟糕的是,富就易骄狂,如果富贵到了骄狂的程度,那是给自己留下祸根。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隐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解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十一章》

在这一章老子先举了三个例子,一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二是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三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段话深意有三:一是强调被人经常忽略的“无”的作用。须知道家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犹如天空的“空”,“无”就像道,无形却有大用;

二是也不要依此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无墙,也便没有空间部分的作用,看不到有的部分的作用,也是不足取的;

三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结论,就是“相资为用”,意思是相互需要,不可或缺。人生也一样,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全部被填满,也要留白,也要安静,也要偶而放空……,而这一切,都是在“有”的前提下,二者必须相资、相需为用,这便是相反相成的道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