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8日(农历二月十五)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诞辰周年纪念日。相传《道德经》已问世年。为了纪念伟大哲学家老子,我们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运用《道德经》哲学智慧对当前疫情的解读。温教授于年出版了《道德经明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对《道德经》作了意本论的解读。疫情期间,他从道家哲学智慧角度带给我们新的哲学思考。
《道德经明意》是对《道德经》的哲学解读,传统道家哲学的智慧,对于今天思考疫情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传说是位两千多年前历经沧桑,骑牛西行的老人,他出关之前留下的《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源泉,其中留下的道家哲学智慧,今天还能启发我们思考疫情吗?请看温海明教授对《道德经》哲学智慧的解读和思考。
一
众所周知,道家哲学智慧首先体现在《道德经》这部经典著作当中。疫情期间,很多师友们问我,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思想过时了吗?如果不过时,那么老子在今天,会如何思考和面对当下的疫情?下面我尝试给疫情中的读者们一些道家哲学智慧的启发。
1.天地不仁——从传统天道看疫情
要从道家哲学创始人老子的角度理解疫情,首先要思考,老子会怎么理解疫情与传统天道的关系。老子认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意守无中》)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道无所谓仁慈,也没有偏向,我们不可以用仁或者不仁这种对待的语言来判断和描述。疫情的发生,从人道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一场天灾人祸,但从天道的眼光来看,应该说还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只是这种“自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而然”的那种“自然”。
“自然”不是说是自生自发的,而是说天道既能生养万物,同时也杀伐万物,所以没有据为私意的得失之感,人学习天道,要顺应天道,采取一种自然无为的哲人态度。
惊蛰之前,大疫席卷神州大地,多地电闪雷鸣。从己亥年进入庚子年,亥子之交,天地之气阴阳交战,从个人到国家,都要谨慎应对,因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与善人》)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物来物往,变化万千,却丝毫没有人间仁爱他人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感性的执着。天地自然之意去留无意,好像更古时代的人对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没有“留意”,祭祀之后即不留其迹,烧掉或扔掉之后,不再在意念上起意,也就度化了祭祀开始之前使用草狗的意念。
这种对草狗“去留无意”之心,不是“始用终弃”的弃心,因为天地自然之意自然发动,而不会有意地放弃或抛弃,只是顺其自然而不留心于此而已。
2.蔽而新成——从阴极阳生看多难兴邦
在道家看来,人身好比一个小的阴阳系统,国家好比一个大的阴阳系统,天地本来就是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而身国一体,身体修炼的道理,运用于拯救国难,重振阳道,完全一脉相承。
庚子大疫初始,国家要求民众居家隔离,好比国家的呼吸和运行系统都气断脉息。疫情初始,泛滥成灾,可谓无限痛苦的深层海底一般。各省成立医疗队,纷纷奔赴前线,好比调动全国之阳气,来拯救阴气过重之地。如今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基本上看到一阳来复,全国逐渐复工,只要继续温养阳气,让气息通畅,好比运转周天河车,慢慢让民生之气舒缓恢复,国立家兴而脱胎换骨,生民各族返老还童,还丹九转而恢复纯阳国体。老子认为: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经》第十五章《玄通道境》)
可以把疫情比作国家的浊气,那么动用举国之力就是为了使其“浊以静之”,“清”代表国家的动员能力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奋战,目前国内形势已经渐渐澄澈下来。可是国际疫情却开始越来越浑浊起来。当然,在老子看来,恢复天地之间的清净,才是天下本来的正道。老子说: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清净正平》)
毫无疑问,我们人身的阴阳,也要法天而动。既然疫情时刻变化,如何于变化不居的现象之中领会运动之道,老子给出清净之方,正是反其动而静之。要清静地应对疫情的变化,修炼达到太清化境,最后的境界就好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冲虚化境:浩荡无边,玄荡无垠,道通无限,直达天地。
老子告诉我们,修行悟道的人,起心动念之处有着让万千波浪风平浪静的力量。意念发动的瞬间,即可让浑浊的现象世界渐渐澄明;也可让看似静止而内在有力的自然之力,缓缓发动而点滴滋生。因为意念皆顺道而发动,所以能够行云流水而不满溢,随同万千物化并自然更新。能够悟道的人,心意发动随物而起,随物赋形,随物而生,随物而明。他们意念发动之处即含大智慧,念念与道融通,心念境界难以捉摸,与道一样深不可识。
3.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天地自然之道
正如一日子时、一年子月之时,阴极阳生,一阳来复,这次大疫当前,正好是从己亥年到庚子年的过渡时期,正应亥子之交的多事之秋。随着阳气渐升,疫情肯定逐步消退。老子认为,人在自然之中,要顺应天地自然之道而为。道本身是自然而然如此呈现出来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在道先》)
“道法自然”指“道”自动自发,纯任自然,本来如此;道在自然之中,道与自然本不可分。这里的“自然”不是客观实有之“自然界”,一方面如果“自然”成为一物,则是“五大”而不是“四大”,与上文不合;另一方面,因自然界是道所生物构成的,道不可能法一切具体物,人的自然之意既然可以同于道、天与地,自然可以法地、法天、法道,进而法天地大道本然的自然之意(力)。
在老子看来,人应该顺从大道,顺应自然本来的那个样子。“然”可译为“so-thus”,“自然”可译为“that-which-is-so-of-itself”“self-soing(自我如此)”,“self-deriving(自我生成着)”,较能够传达“自己如此这般生成变化”的意思。“道法自然”刘殿爵译为“thewayonthatwhichisnaturallyso.”安乐哲译为“way-makingemulateswhatisspontaneouslyso.”陈汉生译为“waysfollowswhatissoofitself”。
这些译法,都传达出大道的“自然”状态。道法自然,就是要顺应自然阴极阳生的大道而行。目前看来,大疫最难的时期,也就是阴气最盛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天地之间的阳气复苏,走出疫情为时不远。
二
最近经常和师友们聊起的话题是,从救灾层面怎么运用古老的道家智慧,道家哲学智慧对救治这场大疫可以有什么样的贡献?因为道家和道教思想和传统的中医哲学思想相通,所以我觉得可以从道家哲学智慧当中,跟中医哲学思想相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道德经》的智慧与传统中医天人合一、阴阳相生转化的哲学基础是相通的。传统道教医学把人看作有生气的机体,五脏六腑依赖真炁运行,经络基于有生气的活人,所以传统中国医学致力于延续机体的生机。
在如何运用道家哲学思想来救灾方面,我觉得首先表现在传统医学的“阴平阳秘”(《黄帝内经?素问三?生气通天论》),就是把病人机体气血被打乱的阴阳平衡想方设法用最简单的方式调整回去。
1.绝圣弃智——人命关天,超过一切现实利益
传统中医其实遵守老子启蒙的道家哲理,主动“绝圣弃智”,也就是不需要过多的聪明和智术,最重要的是直接恢复人身阴阳之气的平衡,具体落实到五脏六腑之气的运行,无论何种方术方式,只要能够救人,就应该采纳尝试。这个过程当中,要减少利益的考量。老子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绝文抱朴》)
当前医疗系统应该尽量恢复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本色,抱守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如果医生们都能够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那样或许可以减弱医患矛盾,让医生们免于忧患。
道教医学促使人们把自己的心意回归自然之意的运作,心同于自然,从大自然之中重新找回生命的力量。让心回归自然之意,没有其他特殊的捷径,就是放下欲望,放下人心的造作,让心意与自然之意的发动相通。
在这次救灾过程当中,传统中国医学(国医)发挥了很大的保障作用,所以今后应该把“中医”提高到“国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2.圣人常善救人——一个都不能少
传统道家道教医学认为要顺性来医治病人,因为每个病人的本性不同,症状各异,所以要善于使人尽顺其性。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尽量抢救所有的病人,力图做到没有被遗弃的人。老子指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道意结心》)
天地生出各种药物,正是人(医生)的意识和意识所带来的能量,能够使物尽其用。“医者意也”,只有善于救死扶伤的医生,才能尽量做到没有被遗弃的物。
大疫当前,人命关天,救死扶伤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民间中医李医生公开了他的治疗方法,呼吁更多人理解中医对于治疗冠状病毒的效力。
在疫情中间,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逆行者,他们自告奋勇冲向武汉去做志愿者,好像“组局人”、快递小哥汪勇一样,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自觉以一线医生的需求为自己的命令,想方设法为医护人员服务,为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帮助医护人员救助更多人的生命。这种伟大的情怀,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常善救人”,把病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竭尽所能不放弃救助任何一个人。
3.善摄生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告诉我们,通达阴阳之道的医生应该是真正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他们虽然在养生方面无所用心,但在陆地上行走不会被凶恶的犀牛和猛虎所遇伤,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利器的伤害。犀牛无法用尖角来伤害他,老虎无法用利爪来伤害他,手持利器的人也无法用锋刃来伤害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在养生方面无所用心,反而既没有致命的要害,也不会进入致死的处境。老子说: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德经》第五十章《摄生无死》)
民间李医生的经历正是这样的写照,他不戴口罩治疗冠状病毒感染者,时刻面对生死之地,而不被病毒感染,核酸检测多次呈阴性,正应了老子对得道之人的描述。
道家道教注重养生,治病之方能够帮助病人提升阳气,让生命的生机当下得以保全,延续病人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中医治疗确实有效,说明通于道家哲学思想的中医治疗方案确实有助于病人战胜病毒的折磨。在疫情施虐、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应该能够得到合理平等的看待和考察。
三
谈完了治病救人,那么,从个人层面,古老的道家智慧是否也可以帮助当代人面对疫情?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疫情从天而降,因为没有特效药,所以从一开始对抗疫情最好的方法,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居家隔离,尽量减少跟他人接触的机会。而这恰好应证了《道德经》最著名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思想,让我们看看这些思想今天还可以产生何种效力吧。
1.小国寡民——安然居家就是为国奉献
国家高速发展了很多年,没想到过去的一个多月能够重温《道德经》“小国寡民”的智慧。疫情期间,由于封城引发各地封路封村的情形层出不穷,这种应对之方看似幽默可笑,但其实非常合乎老子的智慧。正如老子所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shí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zhèn)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封城闭户之后,大家基本都足不出户,好像国土一下子小下来了,街上的人也几乎不见了。即使今天我们有高铁、飞机这些非常迅捷的交通工具,可以说都是超过古代何止十倍百倍的高科技器具,但大家都自觉不再去使用它们,甚至因此引发国际旅游业大受影响。疫情使得人民爱惜生命,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都不轻易向远方迁徙;虽然船只和车辆都还在那里,但却真的感觉没有必要、也尽量避免去乘坐;国家之间,没有比处理疫情更加紧急的事情了,所以即使有军事冲突和外交纷争,也都暂时放到一边,大家都不去排兵布阵,毕竟救人要紧。
疫情期间,人们几乎互不往来,好像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大家都尽量宅在家里,自得其乐,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