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漫谈道德经30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15
兰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xwdt/170808/5606868.html
自知之明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有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说明很多人是没有自知之明的。所以老子说: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就是唯一不知道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因为人都有私心,所以在看待自己的时候,就很难正确地作出判断。人就是这样,看别人的缺点是看得明明白白。而对于自己的缺点,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把缺点当成优点,甚至在别人指出了你的问题,还认为对方误解了你,或者是在诬陷你。这样这些问题一辈子都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德行也无法得到提高。做为一个修道修德的人,如果是这样在修,那就等于是在空修。因为我们修的就是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实在很多时候,别人即使看出了你的问题,也是不会去帮你指出来的。原因是很多人并不接受这种帮助,反而视你为对他有意见、有看法。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有自知之明,对自身存在的劣根性要看清楚。怎样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问题呢?首先要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如果总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那就麻烦大了!孔子说:吾将一日三省吾身,这就是圣人的做法。孔圣人都这样来反省自己,而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问题更是多得不得了,所以更应多多反省自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才有可能在修行的路上往前不断地进步。处下示弱真英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到极点了,物极必反,就要走向反面,同样道理柔弱的时候正是走上坡路的时候,而这个时候生命力最强。昨日看到一个故事,讲述一对英国老夫妇打算卖掉房子去另外一个国家养老,因为广告中加了“急售”结果被买方逼得在价格上做了很大的让步,但令买方羞愧的是这对老夫妇不仅把房屋清扫的干干净净,而且还为买方预留了一个月的水电费和足够一周的食物。他们的忍让和大度让买方人自叹不如,本来以为自己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却被人家的大度给比照的羞愧难当。当今社会总以为吃亏示弱是“猪头”时,却有人把柔弱处下活成了一种境界。所以《道德经》这里告诉我们柔弱才是真正符合自然规律!《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生下来就是柔弱的,刚生下来的小孩,全身都很柔软,但长得很快,从儿童、青年、壮年、老年到死亡,死后就变得非常坚硬。《道德经》在这讲明了弱者生,强者死的道理。柔弱是生长的,生命力强,适合生存发展。而越坚强越接近死亡。是柔弱好呢?还是坚强好?这里告诉了答案,柔弱胜刚强。但是我们按人道办事,是做不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必须修道修德,像水那样善于处下,不去与人争斗,才能做到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处下:强大的走下坡路。物极必反,你强大到极点了,不可能再强了,就要走向反面,就是走下坡路,这是自然的。柔弱处上:柔弱的走上坡路。因为柔弱的时候,就是它生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它正好走上坡路。花全开,就开始凋谢;月全圆,就开始残缺,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于我们人的成长过程来说,小时候生长发育很快,身体逐渐强壮,过了中年身体状况就开始走下坡路,这些生理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是可以做不同选择的,当一个人为人谦逊,懂得礼让的时候,也是他各方面都上升的时候,相反当为人处事太过强势,即使他很强大,也是避免不了要开始走下坡路的。例如,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加强保卫,这种示强又孤立的做法使他属下的部落及族人都想离他而去,也使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反而对夏虎视眈眈。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各尽其责,发展农牧业生产,大家都富足而团结,吸引了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舜看到这些,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大禹与父亲鲧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结果是大相径庭,不言而喻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自恃强大就开始走下坡路,而转换成柔弱就走上坡路了。德厚护身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虿虺蛇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不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不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蜂虿虺蛇不螯,猛兽不据:过去修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进山修炼,修的德很厚,身体周围就产生一种能量场,所以蜂虿虺蛇都不能伤害他,猛兽也不怕,豺狼虎豹也伤害不了他。这是说积德深厚而产生的功效,德厚可以护身,毒蛇猛兽伤害不了。那我们怎么去积德呢?说好话,做好事都是在积德。但是那个毕竟是很有限的,只有修道修德才是最好的积德。因为修道修德是改本性的,只有把本性修好了,就会自觉自愿做好事,不做坏事,并且用自己的善言善行去影响周围的人,人家就会跟着学。我们与万物都是道生的,道生万物,是靠德来延续的,也就是说德是生命不可缺的通行证,是做人的根本。《易经》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行不够,一定会有灾祸降临。所以我们应来修道修德,去掉私欲,与万物和谐共处,这样大自然的环境好了,我们与万物皆受益。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道和平的,叫做常。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叫做和平。万物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发展就是一种常。知道这种常识的是明白人。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着眼点都围绕经济,一切以经济为导向。结果生态遭破坏,气候变化异常,虽然经济是发展起来了,科技也很超前了,但万物似乎并不和谐了。人心浮躁,压力山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些莫名的病菌也出来了,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说明人类的一些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应该停止过度破坏自然的行为,好好反思一下,如何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道德经》这里告诉我们要明白万物和谐共处才是自然规律,万物和谐了,人也就舒服了,所以每个人都应认清这个常识,并好好践行。《道德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道和平的叫做常,我们应该知道,自然生态平衡是不能破坏的,应该爱护它,这是人人都应懂得的常识。知道这种常识的人,才算是明白人。现在说起环境污染人们早已不陌生了,因为污染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日常。如冬天的雾霾不只是影响出行,还能致病;有些地方的水资源已经不能饮用了,守着水还要买水喝;有些地方产出的农产品重金属超标,人患恶性疾病的比例与以前比增高不少…等等。这些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是人们缺乏“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些常识,因此急功近利,牺牲环境来换取财富,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结果是因小失大,人们也已尝到一些恶果。痛定思痛,追根溯源,为了子孙后代的将来,该懂的常识终究要弄懂,从自身做起,人人参与,改善我们的生存家园。心使气曰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不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不做,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要求修道修德的人为人处事要做到处下处弱处贱,不与人争斗。但绝不是不讲原则,不论是非。在这一课,《道德经》告诫我们,对做出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恶劣行为的人,不能容忍,而是要心使气曰强,心里要发出正气,坚强有力地制止这种破坏行为。也就是说,对破坏自然的邪恶势力,不能熟视无睹,要坚决制止,不能顺邪道之自然。我们修道修德,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我们自身的人道劣根性。我们在人道中生活了几十年,习惯了人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离不开自我的小圈子,人道的根子很深。现在来修道修德,要把自己那些自私的、有为的、争强好胜的人道劣根性,换成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处下让人,不争不斗的道性,谈何容易。在修行中,经常会遇到人性与道性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就是恢复我们人道过失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要吃苦头,经受磨难,这是修道修德的必经之路。这个时候,我们要按照《道德经》说的,心使气曰强,坚决按照《道德经》的要求抛弃自己的人道,决不能随人道之自然。修道难,不是难在坚持每天背诵经文,而是难在按照《道德经》要求改本性,因为人道是很顽固的,经常是在不经意中就冒出来了,要想抛弃人道树立道性,必须经过反复地磨炼,经历各种检验,经历各种挫折和失败。但是既然认准了修道修德的方向,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持之以恒地修为做,私心欲望总是会慢慢地减少,道性也会逐渐地增长,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无为之益,亲身去体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我之所以知道无为的益处,不是言语的教育,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提高了道德水平,方知无为之益。《道德经》和修道修德给了我们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生方向,给了我们一个为人处事的客观准则,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益处。我自从修道修德之后,也是深受其益,例如身体好了,精力充沛了,工作生活的能力提高了,家庭也和谐了。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幸福平安,内心感到祥和安宁。然而,这只是低层次的受益,高层次的受益,在于我们能否按照《道德经》要求从思想到行动都做到无为,一切都能顺应客观,真正做到顺其自然,无为处事。如果真正做到了无为,这时的受益,就不是以上所说的那些能够表现出来的有形的益处,而是达到了道的境界,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受益。如果我们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达它,究竟是什么呢?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新译说,无为的裨益,究竟是什么呢?是在去掉主观意识的情况下,清静自然地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会圆满完成,用人道完不成的事,用道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法,就一定做得很好,但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修道修德道德水平很高的人才能做到。《道德经》智译说,无为的裨益,就是无为才得到的好处。这里的无为是指不刻意地追求,是指在实践过程中的无为状态。在实践中,只有在无为的状态中,才能体验得到,认识得到,才能受益,得到好处。天下希及之,这是天下很少见的。这种无为状态的境界,这种在无为状态中的体验、认识和好处是天下很少见的,一般人是见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不修道修德,都按人道做,都是有为,做不到无为,也就见不到无为的益处。但是修道修德修得好的人,就可以做到无为,就可以见到,认识到,享受到,得到这个好处。拿自己修道修德的体会来说,无为的确很难做到,为什么?就是因为人道的劣根性在作怪,主观自我的东西太多了。没有修道修德之前,做事都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从自我出发,被个人主观自我的小圈子束缚住了,跳不出这个狭隘的圈子考虑和处理问题,根本不可能做到无为。修道修德之后,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明白了无为的道理,也知道要照着去做,但是真正做起来,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习惯了有为,不习惯无为,主观自我的东西根深蒂固,一下子很难革除,从有为到无为,要经过逐渐熟悉、逐渐改变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修道修德的具体内容和过程。我们就是要通过修炼,在实践中逐渐去除那些主观自我自私的东西,按照《道德经》的要求,慢慢学会抛弃那些主观的、自我自私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慢慢养成和习惯于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带任何个人偏见和私人感情,完全无私无欲无我地去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可能体验到无为的益处,享受到无为带来的快乐。如何做到刚柔相济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后,是谓社稷王。受国不强,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水是普遍存在,用途极其广泛,万物生命不可或缺,平凡又独特的,柔情似水和洪水猛兽都可以用来描述它。比如我们熟悉的水无孔不入,可塑性强,环境适应性也强,把水放到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它就呈现出什么形状,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它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但不管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万变不离其宗,这是水柔性的一面。水还有其刚性的一面,水刚起来也能抵千军万马,冷兵器时代,在战争中也会用到水,比如《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水淹七军战役。现在的水力采煤、采矿、发电等都是运用高压水产生的巨大冲力。可见水集柔弱与刚强于一身,也就是刚柔相济。这是我们人应该借鉴的,我们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更多的是应展示出柔性的一面,比如随和谦逊、礼让不争先等。但是面对违法乱纪等不法行为,我们也要有大无畏的作风,面对社会上的不良诱惑,要坚决抵制。就是说该柔需柔,该刚则刚,只是很多人往往因缺乏判断能力和自制力而做出不明智的举动。怎样来提高这些能力呢?自古及今,许多人通过亲身实践证明,学习运用《道德经》思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是增长智慧、提高为人处事能力的绝佳途径。柔软之法胜强硬本课讲水虽然柔软,可以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形,没有强硬的冲击,但是攻击坚强的却必胜。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孩子这一点来看,大吼大叫往往不如和风细雨的效果好。我原来在教育孩子这一块也大声打骂批评,但时间久了,发现刚打完孩子,她转身立马该吃吃改玩玩,一脸无所谓的状态。后来学习《道德经》慢慢积累出经验,也不骂也不打了,慢慢磨合,要让孩子学习的时候,就在旁边和她一起学,一起背,磨的孩子也没脾气了,也得干,她没脾气了,不得不干的情况下,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了。相比之前打一顿,骂一顿,生一肚子气,啥问题也没解决。现在不打不骂,慢慢磨合,该做的事情也慢慢有了进展。效果就出来了。《道德经》这里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能勉强,学习水的方式随机而变,柔软细腻慢慢渗透,从而引起共鸣,到达目标。《道德经》:柔弱胜刚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的人都知道,弱的能战胜强的,柔能克刚,但实际上都做不到,因为大家都按人道办事,弱肉强食,强的把弱的吃掉,钢刀能砍断柔绳;如果按照自然规律就做得到,也就是按道的要求就能以柔克刚。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与人产生矛盾,如同事之间的矛盾,夫妻之间的矛盾,倘若针尖对麦芒,也就是用强硬的态度,矛盾难以化解。如果我们面带微笑,主动示弱,矛盾就好化解。正如俗话说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张口不骂赔礼者。所以说柔弱胜刚强。遇直则直,遇弯则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象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大直若屈:这就好像使最直的东西屈服,也就是直的可变弯了,弯了也可拉直。这就是道的特性,道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可随意变化。当我们修道修德修到了一定的程度,思维也会发生转变,遇事不钻牛角尖,如水的性格,顺势而行,也就是逢直变直,遇弯则弯。一般情况下,水都是直流,一旦遇到阻碍,则会自动转弯,迂回曲折,另找出路。如果人遇到问题不懂得转变思维,必然到处碰壁,屡受挫折。当我们遇到困境,改变思维方式,才能转变境况。《道德经》的大智慧,无穷无尽,学会运用,做事自然皆顺遂。《道德经》:清静为天下正“躁胜寒,静胜热”,两个人争论,急躁的人可能把冷静的人骂得狗血淋头,冷静的人可能就容忍了,不还嘴。从表面上看,急躁的人可能是胜利了,但实际上胜利的还是清静的那个人。如果让大家来评理,都会觉得急躁的人凶。而真正不还口的人,大家都会说他的德性好。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并不会让自己变成正确的一方,反而会受到大家的疏远。所以当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就当成看表演一样,不用往心里去。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会因为谁辩赢谁而有所改变。即使是别人冤枉了你,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能受得了冤枉,说明你的德修好了。“清静为天下正”,所以清静就能使天下人走上正道。只要大家坚持守静,就不会勾心斗角、惹是生非。如果坚持修道修德,把身体修得好好的,把德修得好好的,大家就不会尔虞我诈、弄虚作假。所以坚持守静修道修德,自然会走上正道。大者宜为下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者宜为下”大国还是处下最好。大国能力强,资源多,你对小国越好,小国就越要依附于你,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大国的地位。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也要谦虚低调处下,这样他人与你相处没有压迫感,更容易团结在你身边,依照你的意愿去处理事情。那些高高在上,靠着自己的地位权势或者自己的能力去强迫他人做事的人,最终人家也离他越来越远,慢慢就成了孤家寡人。所以《道德经》这里讲“大者宜为下”也就是说学会处下和弱小者融入到一起,变成一个共同体,才能长期保持自己的状态和地位。《道德经》:大者为下,各得其所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大国不过兼并后想把人当成奴隶,把小国人民当成牛马来使用,叫干啥就干啥;小国不过想把人当作人来看待,要求尊重人权,不能当成奴隶、牛马来使用。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和小国这两者,只要大国愿意处下,小国愿意服从大国,各自都能使自己欲望得到满足,这两者大国处下最好。本课讲大国与小国之间怎么来处理关系,毋庸置疑大国占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国能处下,充分考虑小国人民的权益,本着互惠互利的目标,关系就自然处理得好,能长期稳定。如我们国家充分尊重任何弱小国家,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合作共赢,友好相处。反之,如果大国只想自己获利,鱼肉小国人民,那就是侵略行为,必然招致小国人们的抵抗,都不得安宁且后患无穷。比如西方大国主导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他们最初幻想速战速决,结果恃强凌弱的战争最后耗时九年,造成大国的人员伤亡和财力损耗都超预期,小国的伤亡更是数以十万计,且十几年过去了,矛盾至今不能得以缓和。因此大国处下是最好的相处方式。本课对我们为人处事方面也很有指导作用,有权有势的人放低姿态,利用自己的资源多帮助和关心平民百姓,就有了群众基础,必然越发展越好。即使只是一个普通人,热心去帮助而不是冷眼相待比自己更弱势的人,也是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添温暖。《道德经》:处下守静是修道修德的法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动物都是牝(雄性)守住牡(雌性),结果牝经常以静胜牡,以清静作为低下,所以处下反而取胜。为什么呢?因为《道德经》是老子自身修道修德的经验总结。这也告诉我们修道修德必须要处下守静,这样才能理解《道德经》,静能生慧,这样能增长智慧。《道德经》是大智慧的宝库,能开发人的智力和潜能,只要按照《道德经》的要求来办,我们处事的能力会越来增强。无为无事,自在生活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在这一课强调无为无事地自然生活,那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无事呢?它带给我们什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呢?(1)学问与修道大不相同。正常的学术、科学文化知识要多学习,让自己的知识日益增长,才不会与社会发展脱节(为学者日益)。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在人道中必须学习。修道修德就不相同。为道日损,修炼的知识越少越好,“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同时也要把自己的劣根性,每天一点一点的除掉。学问与修道,要能"拿得起,放得下"。做学问要拿得起,要多学习学术、科学和文化的知识;修道就要放得下,放下林林总总的旁门左道知识,也要抛弃自身劣根性,才能守静修道。(2)"无为"的心态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对抗。在日常生活当中,心态要无为:对事物自然地去对待,自然接待。遇到对抗信息,如争吵,要持有无所谓的心境,不把它往心里,不当回事。多做事,少说话,这就符合《道德经》的教悔(第74课:希言自然)。怎么运用"无为"于我们生活中呢?在家与另一半和孩子相处,凡事尽量配合他们。如有不同意见,不用直接对冲的方法去表达立场,尽量想办法用客观的角度去沟通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场所,如遇到无法沟通的同事,不要用正面对冲的方式去与他们争论。比如要求其他同事或上司帮助从中调解,自然地把工作完成,以客观态度去解决问题。把以下这句话永远放在心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3)"无事"的作风何为无事?在个人方面,主要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去搞事、惹是生非;在国家方面,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不去想打仗抢地盘。无事的作风,符合道的标准。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多做事少说话,处下处贱与大家相处,自然而然地就会避免无谓的争论。课文小结:无为和无事是《道德经》里重要的修道修徳功课,我们必须要时时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在这个高度紧张的社会环境中,现在修道比古时侯更困难,需要我们更加努力。让我以先生南怀谨的一席话作为这一课的小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生命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奔赴,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在红尘这个巨大的道场里,我们都是修炼者。一个人能走多远的路,取决于他修为的高度。恬淡为上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在这一课提出,要恬淡为上,不要动不动就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把用军队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打仗这些要看淡一些,要爱好和平,使人民安居乐业。《道德经》在这里提出为人处事的准则,就是凡事都要看淡一些,不要看得太重,不要采取争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道德经》在第十课说,取天下,要想取得天下,常以无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及其有事,经常想打仗,就不会治理国家,不足以取天下,一是不能得天下,二是得了也会很快失去的。就是取天下这样的大事,《道德经》都说要以无事来取天下,何况是其它事,就更应该看淡一些了。人道处事,往往是把自己和个人利益看得很重,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就要去和别人发生争斗,争斗的最高形式就是打仗。怎样才能做到处事恬淡为上呢?这就必须要减少和去除个人私欲,把自己和个人利益看轻一些,看淡一些,把别人的利益看重一些,甘愿处下,甘愿吃亏,这样心胸就打开了,放开了,境界提升了,自然就可以做到恬淡为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