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兄弟,认真学习了卢菲菲老师的菲常记忆的课程后,实践所学的记忆方法,尝试独立完成《道德经》整本书的记忆,效果不错。分享自网间,希望对读者有点滴的帮助,愿更多的人有所收获。
《道德经》、《周易》作为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国人最高的哲学智慧,能够背诵下来必将终身受益。
许多人觉得,记忆整本书是太难了,其实是缺少方法。经过努力,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全篇通读:20遍,用时2分钟,无错通读一遍最快速度:7秒
全文理解:用时分钟(此篇是学习、理解《道德经》的基石,值得逐字词推敲领悟!)
“道”(dào)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道路,字象形人行走在路上,是一个与人有关的字。引申义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道不同,不相为谋。”此道即指思想学说。
本人理解,“道”即是:主宰天地万物“有无相生、由始至终”无限循环过程的终极之理,“道”字是字面的表述。
“道可道”,是说主宰天地万物演变的“道”是可以描述、可以理解、可以取道的,是可以被人们认识、感知、运用的。这就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奠定了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础。对地球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居功至伟。
“道可道,非常(恒)道”,古人惜字如金,言简意赅,这句话含义十分丰富:
首先,我们可以认识“道”,但是我们不是总能了解、掌握“道”,人类自有认知的盲区;
其次,天“道”也不是我们从表象上看到的恒定不变多、僵硬的道理,所谓“道亦有道”,这和“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周易易理相通。
再次,老子所说的“道”与我们的纲常伦理、法典之“道”是不同的,即所谓的此道非彼道也。
最后,我们观察、了解、描述的“道”是建立在人类认知之上的,是对“道的本性之显象”的认知与描述,并非道之本体。
总之,我们所说的“道”就是一切真理在人心中的投影,而不是客观存在本体,人们可以通过此认知让自己的言行尽可能“近道”而行,追求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生。这大概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了。
“名可名”,第一个“名”是万事万物的“名”称(概念);第二个“名”就是我们把对事物“感知”的信息高度抽象成概念,赋予其“名”称(概念)的过程。比如,这个世界在我们的眼中就有:山川,河流,树木,人,动物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
“非常名”,万事万物的“名”称也非恒定不变,也很好理解。比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再比如同样是一本书,中国人叫书,英国人叫book,泰国人又会叫什么呢?。“非常名”这里面蕴含了几层含义:首先,不同的人对事物认知的层次不同;其次,事物运动发展的不同时空,其表现也不同;再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去认知客观世界,只是这种认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我们的感官功能的制约(比如,眼睛看不到紫外线,耳朵听不到超声波等)。
“名可名,非常名”既揭示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可能性,也指出了我们知晓世界的局限性,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以上解读有部分参考了知乎上墨子连山等人的文章)
“无名天地之始”,我们采纳“无名,天地之始”进行断句理解。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后面章节里的“道”。从前面关于“道、名”的叙述的得知,在我们的感官察觉、认识这个世界之前,天地(万物)是“无名”的,是一个纯粹的在人类认知之外的自在之物。同理,“有名,万物之母”则清晰说明了“万物”因人类认知的过程而“有名”,就好像万物因“有名”而得以“生”。所以,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描述了人类认知与身外世界的显性表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名”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中决定性作用。正像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了解掌握某些自然事物的“道”,也就是人们日常说的科学原理)。比如,电的发明等,都会带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这两句是对人类观察、探寻自然的路径与方法的进一步阐述。保持无为、无念、无主观驱使(无欲观)的状态,观察天地万物于自然而然中生发的微妙呈现与变化,就是“常无欲”;反之,以积极有为、大胆推测、努力求证等主观刻意努力下(有欲观),积极探索自然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
在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总是同时发生的。人们在探索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会有意或无意间发现一些自然规律,“有欲观”与“无欲观”贯穿于人类探索发现的全过程,此两者一体两面,共生而又各有其性,统称深奥、玄妙之法。所以,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人类持续不断通过这种“玄妙之法”探索天地万物的精妙之理(道),就能揭示宇宙自然的众多奥秘(道),追求大致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美满。这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上,仅为个人的领悟,《道德经》是人类的顶层智慧,任何人读之,都会受益良多。)
疑难字词:
① “非”(fēi),本义表示相违背,引申为错误的,与“是”相对,又由此引申为反对、责难,近代又虚化为否定性前缀。
② “常”(cháng)本义是穿在下身的衣服,也泛指衣服。引申为恒久、经常之义,还用来指法典、伦常等;
③ “恒”(héng)本义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月亮弦、望有常,故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又通“亘(gèn)”指绵延,延续,又引申特指名词恒心,副词表示行为动作的经常性。
④ “名”,做名词时对人或事物的称呼,也是概念。《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名”,表示动作这个过程叫做“认知”,也就是以语言去切割、分类事物的。过程。
⑤ “欲”,是想要、希望、需要等,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於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於理,则为人欲。
提取关键词:道名无名故常无两者同出
关键词出图:路牌无名字故意藏
地点桩:1蜡烛
链接记忆:黑夜,我举着蜡烛看道路边的路牌,卧槽!“无名”字,故意藏(常)起来的吗?我只好让蜡烛亮着(两者)。
喜欢起卦预测事项、股票的,可以看看:
飞灵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