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
人生要顺应大势,
在无为中寻找有为之道。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无为,但无为思想的核心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老子非常推崇“水”的智慧,正是因为水是按照客官规律去活动的,《道德经》中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不争”其实也就是一种自在无为的思想。所以说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道德经》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的思想其实是在“无为”之中蕴含了“有为”的思想,顺应大势,顺应道,才能找到有为之道。02注重内心平静,养好自己的灵魂
老子推崇的圣人的治理方法是:“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意思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没有未满足的欲望。老子不仅主张外物之平静,还注重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人性的无欲无求。欲望所引发的争夺、血色事件太多。人们最好都能在满足身体的基础需要之后都没有其他过强的欲望,“虚其心”就是老子提倡让自己的灵魂澄澈,内心欲望很少,很轻易的就可以被满足,被哄好,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极致境界。03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
老子的思想核心“道”是精辟的辩证法哲学。《老子》五十八章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意思,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对立的,祸福相依,在一定条件下祸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以为的福就给你带来了灾祸,而你认为的灾祸却给你带来了意外之喜。04懂得示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道家哲学自然无为,也就是不主动标榜自己是强者。老子提倡“上善若水”,水就是看似柔弱的东西,而水却可以以柔胜强。《道德经》中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意思是,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认真做到。老子从水中参悟了以柔克刚的理论,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我们也要学习有效的示弱,以弱胜强。05学会进退自如,才能宠辱不惊。
《道德经》中对于宠辱有专门的解读:“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在老子的看法中,人宠辱若惊的这种表现,虽然是常态,但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现如今,很多人都为了宠辱而活,甚至将重视宠辱超过一切。人生中的功名利禄、得失宠辱固然重要,但荣辱只是暂时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宠辱,做到宠辱不惊,不为一时的荣辱所约束,才能达到豁达开朗的境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