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刘立丰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餘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老子讲的是一种在集体中生存的哲学。
中国的祖先以务农为主,农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差,人们固定在某个地点,世世代代耕耘收获,繁衍生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集体。
这样的集体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因此孔子看到了这个特点,提出了“人伦”的观点,所谓“人伦”就是“以个人和家族为中心的轮”。个人是最小的一轮,比这个再大一点的是家人,比家人在大一点是亲戚,比亲戚再大一点的是朋友,比朋友再大一点是陌生人。
社会学家费孝通把这种社会机构称为“差序格局”。他认为这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过得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的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参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西方社会则不同。西方人的祖先是以游牧为主的,他们流动性很强,因此大家聚到一起的时候,就要事先定好规矩。这就有了所谓的“法”的精神。费孝通把这样的社会结构称为:“团体格局”。费孝通说:“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理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个柴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参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为了深刻理解“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费孝通还以“家”这个概念为例来说。你看中国人对于“家”和西洋人对于“家”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理解的“家”,非常宽泛,可以指妻子,比如“家里的”,可以指父母兄弟;也可指家族,比如伯父叔侄等同性的人;也可指朋友,比如”自家人“。而西方人认为“家”就是家庭,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分得很清楚。
理解《道德经》必须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否则很难读懂。如果我们知道了东西方的这种文化不同,我们就能深刻理解,老子为什么要我们低调做事,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都不是让我们低调做人,低调做事吗?不要彰显个性。否则会倒霉。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差序格局”中,这个格局是不容许个人主义的,不容许英雄主义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破坏了差序格局。只有谦卑,才能在这样的各句中生存下来。而西方则恰恰相反,他们团体格局的原则是只要我没有违法法律(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没有影响别人的自由,我就是自由的,我可以干任何我想干的事。所以他们会崇尚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彰显自我。
孔子和老子讲的都是一种“差序格局”下的集体生存智慧。只不过孔子讲要积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子则讲要消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最好不要发生关系,“老死不相往来”最好。
往期回顾
《道德经》浅释(一):道,可道,非恒道也
《道德经》浅释(二):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浅释(三):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浅释(四):和光同尘
《道德经》浅释(五):天地不仁
《道德经》浅释(六):谷神不死
《道德经》浅释(七):天长地久
《道德经》浅释(八):上善若水
《道德经》浅释(九):功成身退
《道德经》浅释(一〇):抱一
《道德经》浅释(一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浅释(一二):为腹不为目
《道德经》浅释(一三):宠辱不惊
《道德经》浅释(一四):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浅释(一五):满招损,谦受益
《道德经》浅释(一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浅释(一七):太上,不知有之
《道德经》浅释(一八):智慧出,有大伪
《道德经》浅释(一九):抱朴
《道德经》浅释(二〇):我独异于人
《道德经》浅释(二一):恍惚
《道德经》浅释(二二):委曲求全
《道德经》浅释(二三):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译文参考资料:
佚名.豆瓣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0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