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照心海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七言诗解德之损余补缺天地之道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天道有损亦有补,损其有余补不足。人世之道则不然,损其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能为之。是以圣人为不恃,功成不处不见贤。串译老夫前面所言柔上而强下之理,体现的正是天道运行的纲纪。天道人道,本是一道。但反观当今天下的人心世道,却日益背离天道,总是强者愈高而弱者愈下。天道的运行,从来不执好恶偏私,不拘是非对错。犹如弓手射箭,不拘定法,唯视彀之高下而定弓之抑举,视彀之远近而定力之大小。过高则抑而下之,过低则举而上之,力有余则减而损之,力不足则加而补之。然后随机而发,不患不中。这就是天道运行的纲纪: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柔弱的便托而举之使处高,强大的便沉而降之使居下。反观世人行事,却全然不是这样。人们只知道一味的损人之不足,以奉己之有余。这就如同一个拙劣的弓手射箭,不知抑高举下之要妙,本已将弓举的过高,却还是一味的向上抬弓;本已将弓拉的过满,却还是一味的用力拉弦。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天道者,方知天人之道合而为一的玄妙,自觉的减损己之所余,以奉补天下有所不足之人。古之圣人,观天之道,顺天之行,损余补缺,以定人道。所以绝不会恃其所为,标榜仁义;百姓得以富足,国家得以安定,也不会让百姓歌功颂德,把自己奉若神圣。这是因为,他们损余补缺的行为,只是顺承天道的无心之为,并非为了向天下百姓彰显自身的贤能。新时代国学
赏不赏并不重要,点个赞便是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0798.html
上一篇文章: 经典选读NO1道德经之第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