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同学道德经第38章德经开篇顺任自然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6/6
序:这章是德经开篇,继上篇对王弼注解学习了部分,本次作为中篇,对王弼注解的剩余部分继续学习,后续下篇将总谈下对本章的学习收获。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下)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上篇至此止)

到了(勉力为之)而没有私心不求结果,已经是下德中最好的了,也就是上等的仁,能够认识到应当无所作为而还是有所作为。勉力作为而没有私心不求结果,这就是有作为引起的祸患。无为和无名是根本,若舍本逐末,虽然一时取得大功,必定有不能成就之处,虽然能获得美名,同时也必然会出现虚伪(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不能做到顺应自然而成功、不举刑罚而使民自治就去勉力作为,这样的人的广施仁爱是没有偏私动机的,所以说上等的仁是勉力作为,但没有私心不求结果。仁爱若不能普遍兼容并包,就会有所偏倚,这样的话就会产生专门讲求进退、正直等义理的人,这样的人厌恶虚伪冤屈而护助正直,帮助正直来消除冤屈,有目的地刻意去做事情。所以说上义是勉力施为,目的明确。人们不能笃守正直后,就凭借装饰、追求礼敬这些外在的浮华外表与礼仪来推崇正直。崇尚美好、培养尊敬的态度这些过程中,相互之间会修正和指责,就会产生矛盾,发生不愉快。所以勉力地去讲礼法却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气势汹汹地扬起胳膊强迫别人遵守礼节。大到了极致就是道啊!而道之后的东西,有值得尊崇的吗?虽然收获丰盛、家业大而且极其富有,仍然还是局限于所得不能得到满足。所以不能像天一样为地承载,也不能像地一样为天所覆盖,人们之间不能无私地得到供养帮助。万物虽然尊贵,各有其用,但要以无为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离开无而自以为用,也就是不能舍本逐末去舍弃无为这个根本,否则损失就会很大,所以说失道以后才会强调德。以无为用,德就得到了它的根本,这样才能自己不用刻意作为,而万物无不和谐且有条理。若舍弃道而追求更往下的,就会失去根本。不能做到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就会重视给人施与帮助;不能给人施与帮助,就会重视正直;不能做到正直,就会重视礼节和表面上的尊敬。这也就是老子说的失德才会强调仁,失仁才会强调义,失义才会讲礼。礼这个东西,始发于人们不能笃守忠信,德不通畅,在礼节这些表面问题上相互责备,及其微小之事也要争执。仁、义虽然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做出来难免流于虚伪,何况礼这个是外表装装样子的,怎么能长久呢?所以礼这个东西,出于忠信单薄,而且是出现混乱的首要原因。前识这个东西,是先于别人而认识知晓的,是属于下德这一类。竭尽其聪明来先于别人认识,耗费智力来处理日常诸多事务,虽然了解了事情,但实际充满了奸诈、虚伪,虽然享有足够的声誉,却逐渐失去了更多的本真。越劳累事情就越没有条理,越繁忙治理却越疏忽,竭尽了其智谋,人民却受到更大损害。舍弃自己的意图和利益,任由事物顺应自然,虽然无所作为也可平安。简单、朴素,就不必非按制度条文而行。沉溺于其竭尽聪明、耗费智力所获得的,就会忽视了所应持守的道。所谓先于别人而知晓的人,是道浮华的表现,也是造成愚蠢的主要因素。如果得到真正的成功,万物自然发展、创造而不推辞和懈怠,万物得以保全而我却毫不劳累。不以外表来利用,不以事物的名称、特点来管理,而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仁义可以显现,礼仪尊敬也能够自然表现出来了。以大道来承载万物,以无名来矫正治理万物,没有什么崇尚的事物,没有什么钻营的志向。让万物处于各自合适的位置、从事擅长的事务,利用它们表现出的真实感情,这样就具备了深厚的仁德、正派的行为和高尚的礼仪。舍弃承载万物的道,舍弃生成万物的根本,只利用万物的形体,滥用肤浅的聪明才智,仁爱就会被崇尚,人们就会争相夺取所谓“义”的好名声,而互相指责行为不合礼法。仁德深厚与否不是靠施与仁爱来达成的;行为端正也不是用礼义就可以来约束形成的;礼仪真诚得体与否也不是对礼仪规范的教导所能达成的。用道来承载和统御才是根本,所以不去彰显各种自己反而能得到显耀;不同别人竞争反而能从群体中彰显。无名之名才能令人信服;无形之行才能周全。守住母体来保存其所产生的的事物,崇尚根本来保全其支末,这样形体和名称都有了,而不会产生不正之举,大美与天相拥,不会出现华而不实。所以不能疏远、失去根本。仁义是由其母(道和德)所生,不可以把仁义作为根本,就像一个物件是工匠做成的东西,它本身并不是匠。如果舍本逐末,名字就会有所分别和局限,形态就会有边界和限制,有形之物是有局限的。虽然能够有很大成就,但是必然会有不够周全之处;虽然盛大美好,但必然会隐藏有忧患。功业是用来努力铸就的,不是用来居守(所以说物壮则老,不可停步)。注解翻译总算是完了,肯定很多地方还比较粗糙,对王弼的注解大多数尽管能大致理解,但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借助工具书和上下文、老子原文揣度,因为时代的变化,字义、词义也都发生了变化,包括有些语句原文可能的错字、别字等,这个注解我是以中华书局年北京大学楼宇烈老师版本为基础的。后续下篇,专门整理下总体学习体会。黑白舍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