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预言净土法门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6/25

闲言少叙,开门见山。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曾经曰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个“道”,即今人所指“道理”。第二个“道”,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本章意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常道”之“常”,为真常、永恒之意。一般将“常道”解释为永恒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作动词使用。第三个“名”字为《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有”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至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欲)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欲)去观照道的端倪。

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以上是现在通行的说法,以下是笔者的私货,请自行选择、谨慎观看。

道德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道与名、无与有、常无(欲)与常有(欲)三对基本概念,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对“此两者”所涵盖范围的理解。狭义理解,“此两者”只包括:常无(欲)与常有(欲);稍作延伸可理解为也包括:无与有;广义理解则也包括:道与名。

如果按广义理解:“道”与“名”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应的白话文是:“道”与“名”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道”,不必多说,中国人都非常熟悉,虽然玄之又玄,但按现代语言大约不出:宇宙原初能量、宇宙的原始物质和宇宙规律这三者的范围。在中文语境中,得道差不多是最高评价,仅仅“有道”的统治者就是“明君”,“无道”的就是“昏君”,类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话广泛流传。

“名”也就是“名字”、称谓的意思,引申一下,也可以指种种概念。人类要认识世界的种种事物,首先需要给它们命名,命名后它们不仅存在于真实世界,也存在于人类的概念世界。即使在真实世界找不到的事物,仍可在概念世界生龙活虎的存在着,比如龙。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龙,但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中,龙是广泛存在的,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

一般认为,“道”是独一无二的,而“名”是表示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有多少种万物就至少有多少种“名”。如果“道”与“名”是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等于说“道”(一)与“名”(多)是一体两面,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简直振聋发聩、细思极恐,足以震撼三观。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是否可以从“名”入手“求道”以至“得道”呢?

恰好佛教有一个净土宗,主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乘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因其简单易行而风靡中国,目前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在佛教语境下,往生净土就等于得道,而且是最高级的得道。佛教净土宗的理论和实践似乎是对《道德经》第一章“道”与“名”的诠释,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特殊,但也是一种名,通过称念这个特殊的名,就可以往生净土得道,不恰恰证明“道”与“名”本质是同一来源,通过“名”入手也能得到“道”。从净土宗的教理也可以反证,笔者上述理解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据的。

对于中文世界而言,佛教净土宗经典最早的翻译是在东汉,《道德经》的出现要早的多。如果去掉道家、道教、佛家、佛教等门户之见,只从最纯粹的求道、行道的角度看,《道德经》第一章是对净土宗的神预言。老子确实伟大!

《道德经》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可以与净土宗相互印证,更加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等中华儿女,幸甚至哉!

以上,聊备此一说。

大地的黎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