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著名经典,学习研究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8/31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著名经典,学习研究道德经的人如过江之鲫,但是真正懂得道德经运用之妙的人还是不多的。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探讨《道德经》的部分实用内涵,抛砖引玉。

一是深根蒂固之用

《道德经》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这个一直是大家很疑惑的问题。但实际上,关于道的价值,《道德经》原文里面有大量的描述,其中之一,就是道可以“深根固蒂”。

在第五十九章中明确说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反过来看,如果违背道的规则,会出现什么结果呢?《道德经》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上一正一反两个方面的论述,说明学道的一个价值内涵就是探索长生久视之道,这个道需要深根固蒂来实现之。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根?顾名思义,根就是根本的意思,只有找到了一个事物的根本,加强之,我们才有希望做到深根固蒂。

在《道德经》第26章,提到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显而易见,老子认为轻重之间,重为轻的根本;静躁之间,静为躁的根本。用现代矛盾论的观点理解,就是在一对矛盾现象中,那个相对稳定难以变化的方面,就是另一个变化相对快速的方面的根本。

这一观点,在某种情况下,比阴阳互根理论要讲的更深入一些。因为阴阳互根表明的是阴阳之间存在相生的关系,但这个“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理论,则强调了矛盾双方某一方面的根本重要性。

正是这个观点,使得《道德经》的深根固蒂之道有了鲜明的实用价值。老子在经中用圣人不离辎重,遇宠不骄,以及君主要重视天下百姓三个层面,举例说明了深根固蒂的具体做法。如果我们推而广之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深根固蒂之道对于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比如我们说理论不能脱离实际,这个实际就是根本;物质决定意识,这个物质就是根本;一个单位的根本就是基层,一个企业的根本就是客户,锻炼身体的根本就是丹田;一个群体的根本就是大多数人的利益;等等。此外,在任何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阴是阳的根本,比如黑白之间,黑为根本;上下之间,下为根本;前后之间,后为根本;雄雌之间,雌为根本;母子之间,母为根本;大小之间,大为根本;如此可类推很多。

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强调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子守其母,说到底,就是要守住根本,这样才符合道的规则,这样才能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深根固蒂之用体现的一个方法论就是,要守住根本,这样就能“活”的久。守根本之所以能活的更久,是因为根本就是自己生命力的来源的所在,就好比树木的树根和树枝一样,树根是给树枝提供养料的源泉。在战争年代,有稳固的大后方,对于前方作战也是有重要价值的。在商业竞争中,如果拥有一个对经济周期不敏感的,始终能盈利的业务领域,对于经营其他业务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样,如果做人做事能赢得强大的背景资源,是不是也能顺风顺水呢?

二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之用

《道德经》一再指出柔弱胜刚强之道,究竟柔弱如何胜刚强,这个方法原则体现在哪里,如果不深入读,全面读是很难领悟的。

按照常理而言,往往都是强胜弱,大胜小。那么如果要反过来取胜,在物理学里有一个原理,就是利用杠杆原理。有人就会问了,难道《道德经》里面也讲了杠杆原理?

如果不用现代公式这种固定的模式看的话,《道德经》的确讲到了杠杆原理。这个杠杆原理体现在“知其子,守其母”,“反者道之动”等经典论述中。

关于这个话题,用太极拳的实践来说明更容易有所体悟。“反者道之动”告诉我们一个反向操控法,这个原理基于阴阳互根,或者用现代物理原理来讲,就是“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上。所以,当你要将力量作用于对手身上的时候,就要尽可能让自己反向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力,才能通过支点,以及与对手的接触点,将这个更大的作用力发出去。这就是说,你自己反向作用力的大小,直接与所接触对手感知到的作用力大小正相关。

比如太极拳为了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就要靠身子的松沉来加大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如果作用在对手单一的胳膊或者手上,就形成了以身子劲打击对方胳膊或者手的劲的显著优势。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用在太极拳中,就是“胳膊手拧不过身子”。这一点颇有点营造局部优势的意味,所以,表面上,对手整体可能强大于我,但是如果我通过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内劲,能熟练地用身子劲和对手的胳膊手较劲,显然就实现了总体上的柔弱胜刚强,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

要实现这一点,一定要找到一个“支点”。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只要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动地球。那么这个支点体现在哪里呢?如果说杠杆的两头代表两个彼此双方,我方这边将更大质量的身子重量压在一端,同时,用前腿作为一个固定的,具有承重能力的支点,那么作用于对方身体的前手的劲就会体现出身子劲的巨大威力。

同时,在杠杆原理中,前面所述的“知白守黑”等原理也要运用上去,这个“守”字很关键,就是要“意守”,如果我们将“意念”放在身体重心的支撑点上,那么前手就会按“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原理,自然产生一股身子劲的力量。这就是太极拳练习的一个诀窍了。

掌握了这个诀窍,我们就能体会《道德经》讲的“前后相随,高下相倾”是啥意思了,“后”就是守住后面身子,而“前”就是前手,如果要在前手体现出身子劲,而不是单纯的胳膊劲,那就要“守”住后面的身子重心支撑点发力,而前手、肩膀都只是后面身子劲流通到达的一个管道,身子劲通过胳膊手,最终抵达到对手的身上,发挥打击的效果。这就有一种“意东击西”的感觉了。

那么这个管道的形成需要通畅,要通畅,就需要前胳膊手也要放松,被动地接受后面身子劲的流通传导,这样,就形成了“前后相随”的状态,同样,上下,左右,内外等一切相互对待的部位,都要这样去相随,于是,整个身体犹如一颗大树在摇曳,深厚的根基处产生的强大动力,通过树木的干枝延伸释放出去,这就是内家拳的一种内劲的体现。

理解体悟到了太极拳与《道德经》原理的关系,再以此延伸发散到其他事物中去,自然可以悟出更多竞争关系中如何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技术方法。

三是上善若水之用

《道德经》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具有趋下、随物赋形的特点。《道德经》没有强调洪水具有制造灾害的功能,而是认为水善利万物,“水近道也”等比较正面的观点。那么,老子所言的水为何近道呢?

理解这个观点,最好要将河图、洛书原理引入进来。河图、洛书认为,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那么这个水之数就是一,而《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在一二三和万物这几个事物中,一代表水,而一这个水直接从道生出,当然是水近乎道也。不可能说二和三比一更近乎道也吧。

明白了水近道也,那么三生万物,就是三代表了木,木是春天的五行,三生万物,实际内涵就是木之气能生万物,也就是春天生万物的意思了。

通过这样分析,我们就能把一些抽象的数,用现实中我们容易体会的事物关联起来,这样就更有助于我们深入领悟《道德经》的奥义了。

那么,要正确理解老子对水善利万物的内涵,就要清楚,这个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生生不息的价值上。所以,老子才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由于一与水的重要关系,所以我们要求“上善”,就要从水的正面的品质中去体悟这个“一”的内涵。如果我们缺了这个“上善”,很多事情就难以成功。这就是“上善若水”的大用了。

那么这个一到底是啥?如何“得一”?领悟这一点,更需要我们从《道德经》全文整体去思考。

首先,我们知道“一”与水的关系,可以从水的趋下、随物赋形、柔弱中蕴含刚强等特性去体悟如何“得一”。

其次,我们可以从“一生二”这个顺序逆向回溯,由“二”向“一”进行回归。那么“二”是啥?“二”按照五行而言,就是“火”,“火”主“炎上”,所以要回归“一”,就是要遵循“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来做,要善于“欲扬先抑”,善于“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创造一种实现目标的“空间”,营造一种达成目标的“势”。这就是“得一”之道。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如何“合二为一”。如果我们“知白守黑”、“知雄守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不就是“合二为一”之道么?所以古人讲“六合”,其原理就在于此也。

用在现实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在组织管理上,做到“上下同欲”,前台与后台,领导与群众,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六合”,这就是“得一”,这样的团队,必然能够激发出强大的合力,战胜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赢得最终的胜利。

用在身心锻炼上,就需要“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其具体做法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总之,《道德经》阐述的大道之用,最终都落脚到深根固蒂之道上,其中介绍的各种原理,目的都是实现这样一系列目标:“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的内涵如大道一样说不尽,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供有心者参考了。

这套书顶多就是一顿饭钱,却能让我们获益一生,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