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出世为生,入土为死。天下正常活着的人十分之三;夭折而亡的有十分之三;生下后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养生太过度了,奉养过厚了而糟蹋了生命。
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虽凶,却对他无法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却对他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刃虽锋利,却对他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之地。
解析:
本章论述以少私寡欲来爱护生命,重在养生。分两段:
第一段,出世为生、入土为死,这就使我们讲的出生入死,也就是人来到这个世间的整个过程,母亲生养为出生,而死后要土葬。
那么这些出世的人是怎么样的?从出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死的人有三分之一,看来古代人的整体寿命是不长的,这些人就是生育顺当、本身身体好的一类人,也是那个时代劳动的主力,当然他们的寿命长大多不是养生,而是天生的身体好,抗病能力强;而由于生育夭折、甚至出生后在月子里照顾不周或因其他病而夭折早亡的也有一些,这类占了三分之一,古代的医疗技术并不好,生育中夭折和早亡率比较高也就很正常了;生下来本身身体挺好可以活下去成为长寿的人,但因为自己养生太过度了,丰厚奢侈的生活使自己缩短了生命早亡的占三分之一,这类人一般指的是贵族们,穷人吃饱就不错了,整天大鱼大肉不注意自己的餐饮,过度照顾自己的肚子,按照现在的医学就会因为肥胖出现心血管疾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因病死亡也就很正常了。
老子把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上三类,来表述当时的人的生存、生活状态和寿命周期。一方面体现了当时落后的医疗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等级社会中人生活状态的不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第二段,那些善于养生的人是怎么样的呢?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见犀牛和老虎等大型伤人的动物,在战争中不予触及兵刃,也就不会受到伤害。
主要原因是他们很谨慎,时刻预防着出现这类状况,不去有大型野兽出没的地方,当然不会去打猎,这样他们根本就不会遇见这些野兽。这样导致犀牛没有地方来撞他们,老虎没有地方来使用它的利爪伤害他们,这些大型伤人的动物就找不到伤人的机会了,因为人都很谨慎、预防起来了。
人遵守“道”的思想,当然就会厌恶战争,对战争的没有好感使他们不会主动去争取战功,也许抓兵丁的时候他们就逃跑了。即使抓到兵营里,也不会是勇士,很有可能在战争中为了保存性命而躲到最后面的一个,当然这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总之,他们会想尽办法来躲避刀枪兵刃,不会让自己伤害到自己,也就是不去死亡之地。
这里讲的是养生,是希望人怎样才能爱惜自己的生命而达到长寿,当然夭折和早亡在当时一般也预防不了。而可以从养生角度能达到而使自己长寿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不要过度饮食,要注意食品的搭配使吃的东西能够很好地被身体吸收并且不要给身体带来累赘,不要以为我有我就要无度地挥霍它。要学会节俭,不要整天去声色犬马,过一种糜烂的生活。要生活清静恬淡,清心寡欲,做到吃饱了就行了,最好是粗茶淡饭,也不要看到别人吃肉自己就急着也想吃,这样不好,不是养生的好办法。
其次不要太过张狂,以为我强大我什么都不怕,还是谨慎一些的好。在古代野兽是很多的,一个人出门到了人少的地方也是一种危险的事情,所以不要到山林里去寻找美味了,出门也不要去没有人烟的地方,就是住宿也要找一个可靠、安全的旅馆,这样可以避免遇见大型动物而受到伤害。
第三,不要喜欢战功,也不要象商鞅时代战功可以改变身份就去冲锋陷阵,刀枪是不长眼睛的,碰到身体上轻则是伤、重则丧命。所以要远离刀兵,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在老子的观点中逃兵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甚至是符合道家精神的好事,因为人人都是逃兵,那谁会去打仗?没人打仗,世界就和平了。
这样人的生命长久了,对自身来说真的是好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