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再次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智慧。
老子说:
倡导孝顺慈爱,那一定是当时出现了各种养老问题。当六亲不睦了,才提倡孝慈
记得有本书叫《二十四孝》,真的是匪夷所思,讲各种愚孝的故事
其中有个故事是说一个叫郭巨的人,娶妻生子后连饭都吃不上了
郭巨非常非常的孝顺,于是跟老婆商量,我老娘吃不饱饭呀,不如我们把三岁的儿子埋了,这样就少一个人的口粮,老娘就能吃饱了,儿子还可以再生,老娘仅此一个啊。
这个郭巨的老婆脑子也坏了,她说好的
于是他俩就一起挖坑埋儿子,最后挖着挖着挖了一袋金子
故事最后说,你看我们的孝顺把老天都感动了,送了金子给我们。
这个故事叫“埋儿奉母”,看的我毛骨悚然,虎毒还不食子,把儿子杀了这是什么孝??
这也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这种孝顺成了愚孝,就成了不孝,成了恶。
在老子的观点里:
仁义是大道被废弃了才被提倡的,狡诈虚伪是因为提倡智慧才产生的。
提倡孝顺慈爱是因为六亲不睦,提倡忠君爱国是因为国家大乱。
所以,这些所谓的美德不过是应对当下主要矛盾的工具。如此而已。
早在道德经第二章,老子就说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认为:大家都觉得这个叫做美,那就产生了丑
大家都开始觉得这个叫做善,那恶就同时诞生了。
举例说:儒家提倡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
那是基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才诞生的。
如果拿到现在发展经济的时代来实行,就完全不能适应了。
大家都去讲义气鄙视经济发展,经济自然就发展不起来
大家都重视仕途,鄙视商人,重视农业,鄙视工业。如此,社会就会倒退。
老子第三章也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老子认为:你不去选拔那些有才能的人,老百姓就不会绞尽脑汁打破头去争抢这个机会。
你不去奇货可居,你看钻石如同沙粒,自然就不会有人起了偷盗之心。
你不去发掘那么多欲望享乐,老百姓也不会起贪欲也不会为了欲望出现各种恶性事件。
所以,说起来老子始终倡导的都是将一切平常化
有大善就有大恶,有大忠就有大奸,有孝顺就有不孝,有聪慧就一定有奸诈虚伪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顺应大自然,顺应规律,而不是去强行的人为的去干预,这样干预的结果往往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老子的观点非常超脱豁达,谁又能想到被封建王朝统治了几千年之前的世界里
有老子这样思想如此开化的智者,他的观点即便是放在当今都还是脱俗开化,遥遥领先
轻灵自在,尊宠内心,不被任何人,事,物所束缚。
所以,老子,千古第一人啊。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