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思辨道德经道在道德经外,三解老子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3/29
湖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30549447447545&wfr=spider&for=pc

老子的道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客观之道,思辨之道,修悟之道。

客观之道是永恒不变的,从古到今并不会二样,不会受时代丝毫影响与限制。不过老子对客观之道的解释,却是受时代条件的限制与影响的,老子即使天赋秉异,慧根超人也超越不了那个时代的限制与影响。那个时代的环境、前人的知识等决定了老子对客观之道的解释只能是半解,还有半解得依靠科学。

老子对客观之道的解释

老子对客观之道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混而为一,是谓惚恍”。所以老子的道就是先天地生的无色、无声、无形的混沌之物。而后在这混沌物之中生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为了尽可能清楚的描述出道,再以人能感知的水做类比推理,老子认为水,无形,无色,与万物混成而利万物,与道的性质最接近,故几于道。

所以老子的道是一种基于直觉的归纳、类比、思辨得出的假设,没有实证是半解。

科学对客观之道的解释

科学解释的客观之道是建立在天文观察、物理实证和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所建立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天文观察、粒子物理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对客观之道的科学认识。

宇宙科学理论把老子的客观之道称为奇点,奇点致密炽热,是一团致热致密的能量,这团能量发生了大爆炸。

宇宙最初几分钟中:大爆炸生成了夸克、光子、胶子、电子等基本粒子;夸克在胶子(强核力)的作用下结合形成质子、中子、介子;质子和中子在介子作用下形成氢原子核和氦原子核。

在约38万年中:氢原子核和氦原子核和电子结合形成氢、氦电离气体,氢、氦电离气体凝聚成最初的星际云。

在约38万年到3亿年中:最初的星际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塌缩成为最初的恒星。

3亿年后:形成的恒星产生氢氦核聚变,核聚变生成氢、氦之后的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铁元素之前的大部分元素都是靠恒星核聚变锤炼出来的。其中一些小质量恒星和大质量恒星在塌缩过程中会发生超新星爆炸,同时在爆炸过程不同元素碰撞又聚变生成了铁元素之后的一些元素。爆炸将这些元素散落到宇宙中,为下一代恒星,特别是为行星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宇宙产生89亿年后:在银河系中的星云中诞生了一颗恒星,名叫太阳,3亿年后在太阳附近诞生了一颗行星,名叫地球。

总上述:

科学:宇宙道生基本粒子,基本粒组合成原子,原子聚合成元素,元素相聚生地球,地球生万物。

老子:道生有,有分化为天地,天地分化为天地气,天地气生万物。

老子的伟大,在于那个时代,老子没有唯心唯神,老子依靠直观天地万物,以客观存在为基础,通过归纳、类比与思辨推测出了万物是由道分而演化出来的。这种方向性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方向性也是一致的。

老子的道是一种依靠直观归纳、类比与思辨推测出来的假设。

科学的道也是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是基于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且有强有力的实证支持,这些实证有:

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宇宙红移现象,为大爆炸的宇宙膨胀提供了有利支撑。

宇宙实际观测到的氢氦丰度与大爆炸理论推测的氢氦丰度吻合。

宇宙微波辐射背景图捕捉到了宇宙大爆炸遗留的痕迹。

奇点被物理学家霍金和数学家罗杰·彭罗斯一起证明存在。

从《道德经》可知,老子极希望明了“道”为何物。时代条件限制,老子求道之实证而不得,只能基于那时的知识基础,从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归纳、类比、思辨,从而做出对道的直观描述,并强名曰之“道”。老子是实事求是的,是希望实证的。这与上面的科学求取方式是相符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道德经》为什么在西方极受欢迎的端倪。

思辨之道

老子的道非一阴一阳之谓道,非对立统一规律之道。却包含着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着对立统一规律之道,当然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这两者本是一回事。即“阴阳对立,统一于圆”。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万物因个性突出而锐,因锐而差异大,因差异大而纷争。“挫其锐,解其纷”者光与尘。

光即阳光,即天。尘即尘土,即地。这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的阴和阳是一致的,万物背地向阳,阴与阳即地和天,可旁证此处的尘与光即地和天。天用狂风暴雨挫万物之锐,用阳光雨露使万物和谐生长。万物同生于尘土(地),同长于尘土(地),同归于尘土(地)。

阳与阴,光与尘,天与地,天时与地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万物差异于内部个性,同一于外部环境。

可见老子的道包含着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包含着对立统一规律之道。其实《道德经》整书都在思辨,举这个例子,只是着重说明,思辨之道源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修悟之道

老子的修悟之道源于客观存在之道和思辨之道。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用老子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修悟之道的奥妙之门在于客观存在的“无和有”,这,《道德经》第一章就说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众妙之门。”

“致虚极,守静笃”的“无”是修悟之道的法门。而通向这条法门的路在哪里?

个人以为通向这条法门的路在《道德经》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复归于朴。”

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客观存在之道)。

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阴阳思辨之道)。

知其荣,守其辱,复归于朴(修悟之道)。

客观存在之道→思辨之道→修悟之道。

道在《道德经》外,有无相生,真有生真无,真无生真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