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七章讲了无为与无不为的思想,其实前三十七章都是讲"道",从第三十八章起开始讲"德","道德″两字至此汇合了,老子的思想越来越成体系。这章的"德″是指将道的法则运用于日常而不违背,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指无为之德,是内在的,是遵循道之自然的,是老子极度推崇的;下德,指有为之德,是外在的,是有心强求遵循的,也是一般人所持有的"德″,流于形式罢了。道德仁义礼智信老子认为是逐渐降低的,"道""德"是人的最高品行,是最高境界,一般人难以做到,就转而追求仁义礼,失了仁义才用礼来约束之,故言"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见,老子对礼是抵制的,认为礼是祸乱的源头,是因为忠信不足以约束人守道,只好以礼或礼教束缚之,不扰乱秩序,利于自身而己。而儒家是最推崇"仁"的,礼是也是儒家用来维护"仁"的工具。这么来看,道家思想太过于超尘脱俗了,儒家思想烟火气要浓些,更适应于普通俗人。毕竟圣人几千年才有那么一两个,太唯一了;俗人却是大把大把的,要俗人用"道"或"德"来指导自身行为,无异于与虎谋皮,太虚无了,还是用"仁""义""礼"具体化之,尤其是"礼"可以用仪式来强化之,于是有了"礼教",有了尊卑等级,有了伦理纲常。老子认为“智"是"道之华,而愚之始"。"智″是虚华的,是浅薄的,有大智慧必有大伪,就开始产生愚昧,只有愚昧了他人,才好治之,理之。所以,所谓智者,所谓先知,并不喜欢"道"。历代上层也只讲"智″而不讲"道",只用"礼″来治理之,人们也就渐渐失去了"道""德","道""德越发神秘,只留下了"礼"之仪式,仪式可以让后来者依样画葫芦。我们今天就只能依样了。西方文明更加过度强调"智"和"礼",以西方之礼来衡量全世界,不符合西方之礼的,他们就要扰乱之。老子真是高人,绝世高人,世也无老子,所以世界越发纷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