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一章道德经,已经成了最近的生活习惯,也是跟几位朋友之间的一个约定。他们每天也等着看一下我的分享,然后来跟我做一个交流。不同的意见有时候会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有时候为了一个不同的理解争执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有朋友就说,你们学习道德经,怎么还这么较真,道德经不是教你们顺其自然,不争吗???
哦,我想这位朋友是曲解了道德经的意思了吧,我们之间的不同意见的争执,又不会危害到我们的关系,又有什么争和不争的问题呢?难道老子是教我们做一个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不争不辩不思考的老好人吗?我想老子是不会那么无聊的吧?
刚好,今天要分享的是第十四章替玄,那我们就就这个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内容吧。
还是先看一下原文:
《道德经》替玄第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怎么看也看不见,我们把它叫作“夷”;怎么听也听不到,我们把它叫作“希”;怎么摸也摸不着,我们把它叫作“微”。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叫作“惚恍”。从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去追赶它,看不见它的尾。根据早已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考察现在的具体事物,我们就能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叫作道的规律。
表面上老子是在讲道的规律,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说立场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老子的角度来说,他写道德经是为了给他的学生——函谷关令尹喜的,那么字里行间,其实也就有着跟喜交流的意味。把《道德经》脑补一下,想象成如同《黄帝内经》黄帝跟六臣一问一答的方式,或者《论语》孔子跟弟子们一问一答的方式,似乎就更容易理解老子在说什么。
假如我们在老子的原文中,模拟着加入几个问题,假装代替喜提问,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感觉。
喜问曰:老师,道到底是什么呢?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喜又问:“这个一会是个什么样子?”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喜又问道:那这个道到底有多大?
老子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喜又问: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握住道的规律呢?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看,假如这样做一个问答,是不是就很清楚老子在讲什么了?这一段老子试图让徒弟明白,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如何把握。
时光飞逝近千年后,在华山之巅,有一位道长,悟透了老子的思想,遂自名为抟,号“希夷”。成为道家既老庄之后的亚祖,创造出我们现在看到的阴阳鱼的太极图,并开创华山道家祖庭流传至今!这位陈抟老祖,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真正把握住了道的规律,也完成了他的道纪之绝学!
每天早晨,我都要做一小段陈抟老祖创造的八段锦养生静气功法,很多人把它读成养生“静气功”法,当成是与硬气功相对的一类养生气功,其实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养生静气”功法!静能生慧,而八段锦并不具有武侠小说中那般杀敌行侠的武功功能,他是一个修身养气静心的套路,修心凝神静气吐纳配合舒展身体来达到健康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纪,有时候就在这简简单单的行为活动中,传承下来。但是后世总会有人用传说和杜撰来过度解读,成为神话和传说的养份。也许这是另一种永生的意境吧。毕竟我们的三维空间还是太狭小微渺了。庄子曾经也有一个著名的梦蝶的故事,对人生如梦,蝶梦人还是人梦蝶有一个很悖论的千古疑问。
现代人也有关于执古之道如何御今之有的疑问,说:古时从未有过今日科技的辉煌,如何执古道来御今天的飞机,汽车,飞船,卫星?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了。跨越千年,古人就能够通过对五运六气的计算,来应对春夏秋冬瘟疫蝗灾,而今科技倒是发达了,但对于大自然的敏锐程度,人类却是大大的降低了。地球存在十亿年了,而人类的文明才区区几千年,对于十亿年来说,我们未知的太多,也许地球正像一个成年人,看着人类这个刚刚会跑的小家伙不可一世的张扬的样子,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等着看我们栽跟头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