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天下大德谦为首,地低成海,人低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4/7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www.gpitp.gd.cn/bing/20180522/86368.html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拼命的努力着,以此希望取得很高的成绩,拥有更高的权位。可很多人在达到目的后便忘了初心,从而变得傲慢无礼,嚣张至极。

:岂不知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就在告诉我们,地位越高的人,越应该谦卑,而地位低的人,更应该懂得这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此章的解析,《道德经》天下大德谦为首,地低成海,人低为王

这章全文的释义是:大国如同居于江河下游,处在天下慈柔的位置,充当天下的汇集之地。慈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因为安静才可处于下位,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能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卑恭敬,就能见容于大国。

所以,有时大国靠谦下而取信于小国,有时小国因谦卑而取信于大国。大国不过是想网络小国,小国不过是想归复大国,这样两者都能实现各自的愿望,而大国尤其应当谦下忍让。

老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发的状况,讲到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此处的“国”指的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也可以比喻成人与人处在不同身份交往时,应该秉承的态度。

国与国之间是否能够和平共处,关键在于大国。所以他说大国要谦下,不可自恃强大而凌辱,欺压,侵略小国。在老子看来:大国应该知雄守雌,像湖海一样迁居下流,自处下位,天下才会乐于归附。

春秋末期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小国自保,战争频发,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灾难。有人认为这里老子讲的大国领导小国,小国奉承大国,是希望大小国家维持春秋时候的情况,不要改变,他希望社会永远停留在分散割据状态,这是个理想注意,但却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

这种说法有其道理,因为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就是小国寡民,老子提倡的本就是国与国之间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然而在深入一部看待这个问题,却能感到老子的另外一种考虑,古今中外人类社会能否得到安宁与和平,往往取决于大国,强国的国策,大国强国所希望的,不过是要兼并和蓄养小国弱国,而小国弱国的愿望则是与大国修好,和平共处。

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大国强国国是主要的方面,所以本章在开头和结束部分,老子一再强调大国应该谦下包容,不可恃强凌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小国幸福。

老子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定位,对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强者对弱者谦下,才能得到弱者的真心佩服和拥护,弱者对强者谦下,才能得到强者的尊重和维护。

老子说: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能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容恭敬,就能见容于大国。首先大国应该谦下。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就深知这一点,更运用这种方法九和诸侯,称霸天下。

春秋时期周王室暗弱,很久都没有人对其进贡称臣了。而齐桓公却带头前往洛阳,像周天子问安上供,至此其余各国纷纷也得乖乖前来俯首称臣。

鲁国在与齐国的交战中连败三仗,前来会盟时,曹沫还挟持齐桓公谈判,危机时刻齐桓公不得不答应归还攻占鲁国的国土。可就在曹沫放了齐桓公后,他依旧没有失信与鲁国,也没失信于天下,所以各国都认为齐桓公是个讲信用,仁德的君子,之后纷纷对其恭敬有加。

再来看另一件事情,宋襄公在还没继位时,因朝中大臣的作乱,被摆上台,成为有名无实的国君。齐桓公知道后,帮他上请天子诏书,更带兵助他回国平定叛乱,成为一个真正掌权的国主。所以在齐桓公各国去世,齐国诸王争位时,宋襄公带兵护送公子昭回国继位,没有辜负齐桓公对于自己的重托,也报了曾经的相助之恩,并因此受到天下人尊重,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又一位春秋五霸。

事实证明,齐桓公虽然在会盟时丢了些许面子,但却赢得了天下人的尊重跟信赖。宋襄公虽然伯爵之位高于齐国,但还是以小国姿态向其求助,最终也成功的达到了目的,并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周易中对谦卦的评价是: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说通达顺理,道德高尚的人会有好的结局。若一个人处处谦让,时时虚心,事事谨慎,就能不断进步,有所发展。若整天傲慢无礼,则必定难有所成。

谦下有恭敬,谦逊,谦卑,谦恭,谦和之意,见人就处处哈要,时时讨好不是正直的谦下,而是虚伪谄媚。真正谦下的人,必定品行端正,思想高尚,行事得体,绝不会没有骨气,没有良心,没有正气。总之,为人处事宜取谦下拒傲慢!

单选

读者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待人谦和吗?

可以还不行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