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上两章把自己悟道的心路历程和实证报告做了记录。这章回到践行思想和领导法则的层面进行讨论。这一章有很多内容我个人的见解与历史上的解读差别较大。
曲则全。
本章老子以这三个字开头,似有深意!
第一、“曲则全”是蕴含宇宙奥义的。“曲”是宇宙存在的常态。
从自然看:河流是曲线前进的,山脉是曲线形成的;树根都是曲折的,盘根错节,这样树才牢固,狂风不到。
从人体看:任何生命体都是细胞组成,细胞不是直线结构,而是曲曲折折的网状结构。人体的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更是弯弯曲曲,把血液输送到每一个细胞。肠道是曲折的,身体五脏六腑互相配合成为一个生命体。
从微观看:DNA是曲的,超弦是曲的;
从宏观看:光的运动是曲折的;空间都是曲折的;
两点间距离直线最短,但曲线的运动最快。凡事顺势而为,才是最速曲线。
第二、曲则全。是远古证悟者传承的。也是古今中外历代哲学家公认的。尼采曾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螺旋式前进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为什么“曲”如此重要呢?这就是宇宙原始设计的深意。“曲”是万事万物互相接纳之正道。如果创生宇宙的本意来自于自我认识,即为了认识“我”自己,只有将“我”置身于“非我”之中,就意味着宇宙必然有两种基本力量,即阴阳;可以称上帝与撒旦;天堂与地狱;光明与黑暗;但两者之间如果只有对立,没有融合与接纳,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万物,所以阴中阳、阳中阴就产生了,也就是“非非我”。这样宇宙就有了互相争斗对立同时又接纳融合的两种力量。万有才得以生生不息。而“曲则全”就是这两种能量此消彼长,运转变化的体现。
《易经》中的“易”字来源,有多种意见。有人认为:从早期甲骨文来看,易字半边是云,半边是气,即是「阴阳变幻」的意思。古人常会以龟甲牛骨问卜,预知天气晴雨变化。还有人认为:日月重叠而成易字,易字象徵日月互相推移,四季变化及阴阳互相消长。亦象徵人生变化反覆无常。无论哪种意见,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曲则全是古语。老子借用经过印证的古语,大有“公理”的味道,他用这不证自明的公理,向我们传递了宇宙设计的奥义!使人们对本章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辩证思维的表面,而有更深入的思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成语叫“委曲求全”,来源于“曲则全”。我们很多人理解为“委屈求全”,将曲给“委屈”化了。就完全失去了老子的本意了。
老子想表达的是,一件事情往往需要用迂回的办法,经历很多波折,才能圆满地完成。但世人对“曲则全”的理解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明哲保身”,看似两者之间大同小异,是把老子原义在“自我利益”的角度狭隘化了。
我看到很多人这样解读“曲则全”:会弯曲的东西更容易保全,我们如果需要把一件物品放进一个封闭的容器内,如果长度或体积较大,不容易放进去,就只能使之委曲,然后装进去,如果物品不能委曲,可能就要折断才能放进去;做人也是一样,当自己不能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条件齐备之时,若遇到较强的阻碍或对手时,只能委曲迁就以求保全。这就是站在“自我利益”角度的狭隘理解。
“曲则全”是本章的文眼。理解了这三个字,本章内容即可迎刃而解!
最速曲线枉则直
有句成语叫“矫枉过正”是说木匠矫正一根弯的木头,只有反向弯才能直,这就叫“枉”。弯木反向枉即可重新成为直木。就是“枉则直”的道理。
如果是一根本来是直的木头,木匠再枉,反而把直木变为弯木了。这个就叫“冤枉”。公堂上把好人屈打成招叫冤枉。
“枉则直”是用枉的工艺把本来的弯木变为直木。把枉则直理解为让自己受冤枉就是“误解”。
现在问题来了,你是“直的”还是“弯的”?
站在“事儿”的角度,我们有时候是“直”的,有时候是“弯”的。当我们坚持原则、正义、公理时,我们就不能“枉”,否则就是“冤枉”。很多时候,我们对老子是没有精解的,就会造成很多“误解”,以为老子在教我们权谋,在教我们为人处世的巧计,这就是没读懂《道德经》。曾仕强教授曾经说过:年轻人多读《论语》,少读《道德经》,就是因为境界和人生阅历不同,对《道德经》的理解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站在“人”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是弯木。人性是不完美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乐意接受这种不完美,才有“枉则直”的机会。
如果认为自己本来是直,只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弯曲自己,那心中肯定不愿意。就会觉得“冤枉”。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洼则盈,敝则新。
这句话十五章里面讲过: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不自满。
低洼地才能积水,如果已经是高地了,就不能积水。这就是心善渊。洼、渊、谷都是中空结构,越中空,越不执着、接纳能力越强,越能推动道的运行。这就是“致虚极”的道理。
然后你才有“敝则新”的机会。
敝则新。就是生生不息、自我超越。日日新。为什么能够“敝则新“呢?
衣服旧了,会变为一件新衣服吗?不会。所以“敝则新”不是换别人,而是换自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野的草秋天枯萎了,明年又会长出新芽;身体细胞死掉了,新的细胞同时产生,这种新陈代谢是生命力的体现。这个叫“敝则新”,是不断地自我成长、新陈代谢的过程。这种无限生命力正是大道运行的体现。
少则得,多则惑。
八八六十三,别人笑我憨;憨人卖完了,别人往家搬!
有一个傻子,每当有人给他扔一个五毛钱与一元钱的硬币时,他总是拾起五毛钱的硬币,弃一元钱的硬币于不顾;这引来了很多人的围观。有一个聪明人私下告诉傻子,一元钱更值钱,让他下次拾起一元的硬币。傻子憨憨地对聪明人说:“你傻呀!我要是拾起一元钱的硬币,下次还会有人扔硬币给我吗?”这就是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
枉则直不是冤枉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用了六对排比,讲明了四个道理:
1、曲是宇宙的设计。为了获得结果,需要曲线前行;这是道运行的规律。
2、问题的本质往往不在问题的本身,答案就在问题的反面。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3、真正的道者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会把自己处在一个低点、弱点和柔点,这就会蓄势待发,立于不败!
4、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看似为二,却是二而一的关系。佛家称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曲即是全,全即是曲,本来就是合一的。
当理解了上述四个道理后,就不难理解“抱一为天下式”的思想。抱一就是阴阳合一的状态,是太极的回归。万有中的“道”是以太极的方式存在的。如果可以抱一,就突破了阴阳的局限,这就是回归之路。
超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在他的《意识光谱》中,曾阐释过人类的三次二元分离:第一次是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第二次是肉体与精神的分离,第三次是意识与阴影的分离;这就是人类所有问题的源泉!而修行的方向就是合一的过程。
“为天下式”一般理解为做天下的楷模、为天下的范式。这样理解主语就是圣人,即圣人抱一后,成为天下的楷模。个人觉得有点肤浅。我对“天下式”的理解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此时的主语不是圣人,而是抱一。做到了“合一”,就成为一种模式。天下所有的世事,自然洞明,无师自通,了然于胸。吾何以知众父(甫)之状哉?以此。
《意识光谱》中的三次人为割裂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这是老子第一次提出“四自”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与大多数人的理解是有些差别的。大部分人认为老子是极力反对“四自”的。甚至有人称之为老子的修身四戒。我并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
道家有两个思维习惯。一是追根究底,二是反向思维;这两个思维习惯都是为“求真”的目的服务的。在《道德经》中,老子也多次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提出过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
关于“四自”,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领导者难道不需要四自吗?
我的结论是:太需要了。
首先他需要有自己的见解,一个连自己的主见都没有的领导者,谁会愿意跟随呢?
然后,他必须有坚定的自是!如果他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就会造成偏差与损失。当然,这一过程可能是曲折前行的。正如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同志因受李德、博古左倾冒险主义的迫害,无法贯彻自己诱敌深入的正确军事路线,造成了红军的损失。在大多数同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毛泽东通过团结多数同志的方式,召开遵义会议,再次把红军带入正确的路线,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就是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如何把自是变成共是的过程。
他需要自伐吗?自伐就是撸起袖子亲自干,这是一个领导者的带头作用。
他需要自矜吗?“矜”的意思是一个人持矛而立。当然需要,否则就会被外来的野蛮人夺走权柄。
所以,这四自不仅不应该是领导者戒除的,恰恰相反,这是成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四种特质。
那为什么老子提出不四自的观点呢?这就是老子的反向思维。老子看到领导者四自带来的结果是不够好的。或者说“四自”只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却不是合格领导者的必要条件!
老子看到四自过于强求,于是以抱一的思想,向领导者提出警告:不执着于自见,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从而明;不自是,才能获得共识,才能显化结果;不执着自伐,才能团结更大的力量,建功立业;不自我把持,才能后继有人,长治久安!
从抱一的角度来说:不自见正是以自见为前提的。不自是正是以自是为前提的。或者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见解都没有,怎么能做到不仅仅以自己的见解做决策呢?一个人如果连坚持自己主见的勇气都没有,怎么能做到影响别人,成为团队的见解呢?
可见,四自不是不需要,而是太直了。容易陷入争斗之中。造成组织内部的内耗。对于组织与领导者个人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这就是曲则全的涵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这样一个领导者才能发挥他的领导能力,团结和带领大家取得全胜。
一个领导者四自的结果,往往造成“争”,而一旦“争”则很容易产生不好的结果。这也是老子提醒领导者不“四自”的原因。
老子此处提出“不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把“不争”作为道家修行的核心。“不争”是为取得“全”这一结果服务的。
在董必武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唯一代表,参加年联合国制宪会议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以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只有一个名额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共产党还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呢?”董必武同志回答:“无论是国民党、民盟、无党派人士,还是共产党的代表,都是中国人。作为代表团,我们是一个整体。如若会议还未召开,我们就因名额的问题产生纷争,那么损害的就是中国的国际形象。我党之所以在代表名额的问题上不争不抢,实为顾全大局,为表现吾党之爱好和平,力求民主团结的精神。表现我们愿意为了国际和平奋斗的决心。中国这么大,不是任何一个党派或许一个组织可以代表的。我们的愿景是创立一个联合政府,集思广益,各取所长的去建设一个新的中国,是合作的,而不是以对抗的方式,一较短长,一分高下。”这就是不争的实质。不争是为了达成“全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年联合国制宪会议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老子在本章结尾再次回到开篇主题“曲则全”,可见老子对“曲而全”中包含的宇宙奥义是极为强调与重视的。
这就是古时所说的“曲而全”,怎么会是空话呢?
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诚全而归之。
“全”是世人追求的成果,“归”是道者的人生归宿,能不能两者共同获得呢?“抱一“就可以。因为,全与归是合一的!怎么才能全与归的合一呢。曲与不争。“不争”是心态和手段,“曲”是奥义,也是方法。“全与归”是目的。以“不争“之心做曲线前行的事情,就可以达到“全与归”的合一。
这里我们引申讨论一个问题:在企业经营上,能否做到“全而归之”呢?
在《华与华方法》中,有一个企业战略的三位一体模型。即:社会责任=企业使命=战略方向。就是“全而归之”的一套方法论。
运用这一模型时,“企业战略”的定义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战略不再是企业为了盈利而制定的战略,而是企业为解决社会上某一问题而制定的解决方案战略。
先不说具体方法,仅就概念内涵就扩宽了无限想象空间。
以我们自己的公司为例,我们的社会责任是帮助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家增业绩、促发展、得究竟、还自然。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当我们将这一使命与企业战略挂钩时,我们就不能接受我们的同行的一些做法。如:通过大量人海战术,把客户企业投资于发展的钱,用于我们的营销团队,而无法保证我们有足够的投入用于帮助企业;
我们也不能不顾客户现状和现实落地可行性,给客户一个点子或创意;
更不能以团队PK、激励、促销等短期手段让企业牺牲长远、杀鸡取卵。
这时,我们制定的企业战略,才能获得全与归的共同成果。
现在总结一下老子送给人类的礼物。
一、宇宙奥义(接前文)
29、曲则全是宇宙的基本设计,是我、非我、非非我,三种力量,此消彼长、对立统一,斗争融合的结果。
二、践行思想(接前文)
23、曲线前进是全胜的要诀。
24、枉则直是自我成长之路。
25、保持低洼,才有创新的动力。
26、贪多容易迷惑,减少才能获得。
三、领导者法则(接前文)
7、抱一才能触类旁通。
8、自见变成共见,才能兼听则明;
9、自是变成共是,才是得以彰显;
10、自伐变成共伐,才能建立功业;
11、自矜变成共矜,才能长治久安。
12、不争是手段,全胜是目的;
13、全而归之,是领导者追求的理想结果。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家畅所欲言,自由讨论。
三位一体战略模型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