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用三个章节讲解道德经:
1、原文
2、白话文解析(用白话文阐述原文的具体含义)
3、学以致用(讲述道德经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道德经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嗷,在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迎不见其首,虽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
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道德经第14章白话文解析。。
此章在描绘“道”的形态。
“道”无形迹。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夷”、“希”“微”是不同的惊叹词,惊叹“道”可“视”、“听”“搏”,却不可得。
面对神奇的“道”惊叹而已,不可再穷究。
“道”之表不明朗“道”之理不昏暗,绵延长存却无法命名。
琢磨了半天什么也没把握住,还是归结为“无物”。
这就叫没有固定状态的状态,没有具体物的物象,也叫作“忽恍”。
想在其前迎之,但找不到其头;
想在其后随之,但找不到其尾。
用亘古之道探讨今日之事,就能够知道古代之事,
因为古今之事都在“道”的纲纪之内,跑不出同一“道”之
如何行“道”?
无论多么高层次的规律和法则与“道”相比都是低层次的,
当“道你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出现时,
你对道”的掌握还只是停留在固定的规律,法则的层次。
当“道”不能再当作一个的象来把握,而只能通过周围的具体事物、规律、法则随时随地的灵活组合来体现时,对“道”的把才算是上升到高层次。
这时的"道"显现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高层次地掌握“道”必须进人到这样一种境界,
谈“道”不脱高具体事物,谈具体事物要随即升华到“道”,
所谓事即“道”,“道”即事,“道”“事”一体不二。
陆续会更新道德经全部章节,为了能找到我,请点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