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三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8/6/19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春秋战国以后,才有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接下来的朝代只不过是继承专制主义,继而加以创新,人们开始崇拜权谋,人心紊乱。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出现这种思想是有历史原因的。夏朝时期的真人集体升天以前的中国人类社会都非常淳朴,后面商周开始改变,但是民风也是很淳朴,就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人心复杂了很多倍,各种谋士上场,所谓的“人才济济”,人心紊乱,由于距离那种倡导民风淳朴、先天本然虚无境界的时代比较近,所以老子提倡:

各国君王不推崇有才能、有学识的贤者,就不会有卑微粗鄙的人,那人类就不会争竞。不让难得珍稀的东西(财物、古玩、方便的方法、长寿等)变得宝贵,就不会有普通的东西,那人类就不会去盗取。不过分注重让引起人欲望的事物(金钱多寡、美女美男子、名气、好手机电脑等)的展现,就不会令人乏味枯燥的事物,那人类的思想就不会混乱。

这就是让人将分别对比、妄想的心给熄灭下来的方法,没有什么圣贤与凡俗,也没有什么可贵与可鄙,令人不向外求,求取一个所谓的圣贤与可贵,如此使人心不妄动。因为在先天本然的境界中,没有这一切的分别、区别,所有的万物生灵都处于一个整体当中,如此,自然而然的就能明悟大道本来。

所以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人类”起种种分别,向外逐求一个所谓的“名词概念”定义的贤圣与可贵,反而是让人们停息妄想分别,让心神一直处于先天本然虚无静谧的状态,因此精气自然踏实壮大(腹部是精气所居处),而人那所谓的虚妄志向(志,是外求的心),自然也会被平复下来,而其内在的力量(骨,象征内在),便会得以壮大。如此的令一切人们常住于这种先天本然状态,无知无欲。而无知无欲,不是真的无知,是便是一切皆知之真知,知道三界六道轮回一切真相的真知,进而开始无知起来。

这样的话,所谓的小知小智便不敢乱为,只能跟随着大众进入于先天本然之无为。就这样天下之事无所不治,无不能治,开始了大同的世界。

本章解释:

这一章的东西是吸取夏商周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成果,针对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政治情况提出来的,是给那些君王的意见。

那现在还能用吗?

可以的,未来的世界文化趋势是世界大同,照样能用。但是要结合现在的条件来用,因地制宜。

赞赏

长按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