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译文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9/3

1、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译文:

大道深涵,可左可右(,无所不适)。

详解:

《庄子·外篇·秋水》中的名句“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与“大道氾兮,其可左右”的含义相同。

不同版本的《道德经》里,“氾”字又被写为“汎”字。在古文中,“泛、氾、汎”三个字相互通假,在现代汉语里通用“泛”字。

“氾”字最早见于篆文,写为“”,左边为代表“水”的“”,右边为代表“(音hàn)”的“”。《说文解字》对“”的释义为“嘾(音dàn)也。草木之花未发函然。象形。”《说文解字注》补充说“口部曰:嘾者,含深也。草木之花未发函然。函之言含也。深含未放。象形。”由此可见,“氾”的构字本义为“深含未放之水”。马王堆帛书乙本《道德经》,把“氾”字写为“渊”,即着重于道的“深含”特点。

《说文解字》对“氾”的释义为“滥也”,对“滥”的释义则为“氾也”。(值得一提的是,“氾”与“汜(音sì)”是两个不同的字。)

《说文解字》对“泛”的释义为“浮也”,对“汎”的释义为“浮貌”。《说文解字注》对“汎”补充释义为“《广雅》曰:汎汎、氾氾、浮也。”《说文解字注》对“泛”补充释义时则说“上汎谓汎汎,浮貌也;下汎当作泛,浮也。汎泛古同音,而字有区別如此。”

“氾”,体现了“大道”的“深含”的特点,如“草木之花未发函然。世人不信有“道”,正是因为“大道深含”,凡胎肉眼不能识见。唯有通过修炼,打开“法眼”,方能“见道”。

“其可左右”,则体现了“大道”的“道大无方”的特点。《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把这一特点称为“大方无隅”。《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其著作《论六家旨要》中,对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阴阳家进行了分析评判,文中简明扼要地指出了道家的“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虚无为本,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因时为业”、“时变是守”等诸多特征。通过这些描述可见,“大道”是不受“时空”约束的,所以说:“其可左右、道大无方”。

2、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译文:

万物都(必须)依赖祂(才得以)生存,(而祂对万物从来都)不会推辞(不受)。

详解:

在古文中,一个动词即可以被用为主动词又可以被用于被动词,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予以区分。在这句话里,“万物”是主语,“恃”是主动词,而“辞”则是被动词。

“以”字在有些版本的《道德经》里写为“而”。“以”与“而”都是连词,无实质含义。

《道德经》第二章中记载:“万物作焉而不辞”。当时把“辞”字解释为“人为干涉”。在本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句中,可以把“辞”字解释为“人为干涉”,也可以取其引申义“推辞、辞谢”。如此则此句的含义为“大道不会拒绝万物对祂的依赖”。

天下万物皆秉承“道炁”而得以为生。道教金丹派南宗祖师白玉蟾在其诗作《快活歌》中如此说:“先天一气今常存,散在万物与人身。花自春风鸟自啼,岂知造物天为春。”

但因为“大象无形”,所以凡胎俗子不知道“道炁”的存在,因而自甘堕落,沉沦苦海。所以《快活歌》又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气入四肢徒凋残。”

道家修真,则是依止于“大道”,从“大道”中汲取“道炁”,依此而健身祛病,举阶登仙。所以《快活歌》中又进一步说:“松竹虚心受气足,凌霜傲雪长年青。况人元神本不死,此气即是黄芽铅。老松可少病可健,散者可聚促可延。”

3、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译文:

(大)功(告)成(也)不自谓有(功),爱养万物而不主宰(他们)。

详解: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爱养”写为“衣养”。“衣”字是动词,读音为“yì”,含义为“衣被”,用来譬喻“加惠于人”。例句如成语“衣被海内”。

由上一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可见,大道之于万物,其功不可复加。然而大道却从来都不名扬己功而向万物索取供养。此之谓“功成不名有”。以此可见,世间所有贪求“名闻利养”的所谓“名师”,尽皆“邪师”。

大道非但不向万物索取供养,反而是“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家认为,万物的命运,并非是由大道主宰的,而是掌握在万物自己的手中的。所以道家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概念。

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的侄孙,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说:“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以此可见,到我的“我命在我不由天”的思想,可以上溯至龟甲文时期。

道教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在其著作《悟真篇》中说:“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3、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译文:

总是没有欲望,(所以道)可名为小。万物归依而不主宰,(所以道)可名为大。

详解:

“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是大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关尹子·八筹》中记载:“是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外无物,其内无人,其近无我,其远无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惟其浑沦,所以为道。”

“其小无内”,是因为大道“隐而不显”。“隐而不显”,则是因为大道“常无欲”。俗语称:“真人不露相”。此所谓的“真人”,乃是人的“道体、元神、自性、法身”。凡胎俗子,都不能够见识自己的“道体”,所以说“真人不露相”。因为人的“道体”是“常无欲”的,所以现代修炼学又将“法身”称为“清净法身”。

“其大无外”,是因为大道“含藏万物”。“含藏万物”,则是因为大道“万物归焉而不为主”。通过修炼而“明心见性”之后,将会发现“道体”宽宏无量,犹如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其中“含藏万物”。

四、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疑似错简重出,不予以翻译。

详解:

这两句话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也有出现。疑似错简重出,不予以翻译。若删除这两句话,则本章的尾句即为“可名为大”。“可名为大”与下一章的首句“执大象”衔接连贯。

虚弦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