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章节中,道德经里讲了虚心实腹弱志壮骨,是人提升智慧与修为的基本原理。而本章讲的,则是具体的方法。而这套方法的关键是:精至气纯而神宁,天门开阖而虚静,而后方能明白四达。重点落在了“虚静”二字上,本章先讲述如何才能虚静,后讲虚静的好处,而且后面的几个章节中都与“虚静”有关系,所以本章是更好理解后面几章的关键。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③,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④,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⑤?生之畜之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⑦。
注释
①营魄;即魂魄。魂属灵,魄属血,在此连用,指灵肉相连。抱一:合抱为一。
②专气:志气专一。致柔:调合到柔和的境地。
③涤除:清除。玄鉴:形容心地如宽广的明镜。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鉴,镜子。
④天门:心灵(或者潜意识)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阖(hé):关闭。
⑤无知:即不用智谋。知,作“智”讲。
⑥生之畜之:使它生,使它繁殖。
⑦玄德:极大极深远的“德”。
译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身体像车一样载着魂魄,它们能不能不要分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不能像婴儿那样的纯粹呢?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像玄镜照心一样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不能让心灵没有瑕疵呢?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民治国能不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呢?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心也。「庄子庚桑篇」:“出入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熊春锦注本:天门是心和脑连接天地之间、进入无为意识,达至天人合一体悟的门户。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能不能不用心机诈术,能不能朴实厚道少些套路呢?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叫做“玄德”。
解读
在《道德经》第三章里讲了虚心实腹弱志壮骨,如果说这是修真基本原理,那么本章讲的,则是具体的方法。
在老子看来,人之为人,就在于形不离神,神不离形。营魄有形质,可以承载。神无形质,魂飞魄散,所以需要合而抱之,神才会宁静。负阴抱阳,载形抱神,须臾不离,则能精之至也。纯气之人,就如同婴儿那样聚集精气达到柔和。当精之至、气之纯,方能神之静,进而才能洗尽思想上的尘垢,才能能让心地宽广得如一尘不染的明镜。精至气纯神静则成圣,如此便“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见第7章解读),而那些能做到心灵开合自如而谨守大“道”者,通达四方,不需要玩弄权术和心智,就可以按照心的感应去自然而为,正所谓“道法自然”。
如果说本章前半部分讲述的如何才能使得人虚静宁神进而为圣,那么接下来的这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则是对圣人最高境界--“玄德”的阐述。这个“玄德”的标准是:生养抚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已有,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是最高深的“德”。注意凡是《道德经》中提到的“玄德”,都是有德而不知道是由谁行使的,出自于我们看不到的层面。
延伸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有人就把它弄得很玄呢,天门哪什么天眼哪,其实根本不是,你看大家的感官叫什么?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最后都集中在哪儿呢?集中到意,意再往高走是什么?就是人的抽象思维。这章在讲我们的感官和我们的理性思维的关系,我们的感官接触万事万物,眼耳鼻舌身接触,这个世界有冷有热有疼,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口都喜欢吃这个好的味道,眼睛要看这个五彩的世界,这些都是感官,可是大家知道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为什么?因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有理性,也就是《道德经》里边把“天门”放到这样的一个高的位置,人应该懂得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来统率这些感觉。可是人类有的时候把这些感觉要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它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得保持内心的虚静,无杂念放空,保持自己内心的这种柔,这个雌啊大家不要把它直接理解为一个女性的那个雌,因为在《道德经》里边讲这个雌代表的是那种宁静的状态。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文字里边,牝是代表女性,所以在《道德经》里边很多的章节都讲这个女性的牝呢,它是代表着柔和静,内心的这种放空。第十六章开头的“致虚极”,内心的放空,没有杂念,内心的安宁安静,这样你才能够超越了感官!它的这个诱惑,这样人才能够在理性的指导下。所以大家注意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个雌就是静的意思。
宁静,安静下来,万物静观尤自得,静下来,我们才能找到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静下来,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方法。能不能这样静呢?第十章仿佛就是一个引子,把它后边要讲的一些内容都放在这一章里边,给我们来提前说一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大家注意这个知在《道德经》里很多地方都读成智,智就是技巧。你这人明白四达,一个人通达事理了,那知识也很高了,智慧也很高了。能不能这样?能不能够把技巧的东西去掉呢?技巧用我们现在词讲就叫套路。一个人的智慧高了,知道老是靠这个套路,靠欺骗,这个不好。治国治民,最高的讲的是什么?厚道——厚道是最高的聪明。所以你说能不能够这个智,正好是跟厚道相反、相对立的,能不能这样,不要老那么多的这种技巧。第三章里边不都是讲过吗?“使夫智者不敢为”,这个智的意思可不是智慧的,指的就是这些技巧。老靠这个技巧,老靠这个术的层面的内容来掌控,来做领导。来欺骗大家,《道德经》觉得这是非常不好的。真正的一个能得到大家支持的人,厚道是最高的聪明,不信的话,大家看第三十二章开头这句话,“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在《道德经》里把这个朴实厚道看作是道的一个重要的属性,而这个朴和这个智正好是相对立的。--引自《道德经说什么》
思考
我们经常用“庸人自扰”来形容无端的痛苦和烦恼,而这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于我们人是有精神和意志的,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即有了判断事务的标准,进而在七情六欲面前这些标准就带有主观色彩,当我们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迷茫和失落、困惑和伤怀,这种情感来源于人的肉体和灵魂的不统一。
圣人和婴孩这两种人不会“庸人自扰”。婴孩不谙世事,万事皆清,头脑混沌,不知何物为何物,也不知何事为何事,只知饿了吃,困就睡,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当然不会有烦恼和痛苦,因为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二为一的。而圣人经过了庸人的阶段,也感受过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但他不想让自己再受煎熬,就明智地选择了与“大道”同步:做到了灵魂和肉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做到了“专气致柔”如婴孩,做到了心境明净无瑕疵,做到了不受知识的局限而透悟真理的品性。
现实世界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既不是婴孩也不是圣人,很多人大同小异,大家都在“执着”的路上,有钱没钱,烦恼一分不少,物质越丰盈,心灵越空虚。而作者本人就其中一例,从高考到大学到社会的20年岁月里,皱纹与白发渐增,但烦恼未减,所以我试着研究自己为什么会烦恼,试着给自己诊脉、开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的根源除了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之外,最主要的是主观的东西,所以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内观,修心,养心。一路下来,我发现品读先贤的经典,是可以让自己更加智慧,用智慧丰盈自己的内心和品行,这样就会渐渐远离“庸人自扰”的处境。
飞速发展了40年的中国大地上,形神分离的人大有人在,只是自己没去发现或者不想面对罢了,所以我们应该早点学习这些经典,养心即养生。而且这个过程中会使得自己看问题更通透,为人处世更有智慧,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事业、以及对子女的教育上都会受益匪浅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