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音频
故事人物-李自成李自成骄奢致败
李自成,明万历三十四年(年)出生于陕西米脂,24岁时参加农民起义,后来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以勇猛和识略兼备而著称。在进行反抗明朝的武装斗争过程中,虽然也曾遭受过多次严重的失败,但是对于每一次失败,李自成都成功地做到了东山再起,崇祯十七年,即年,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宣告灭亡。有人可能认为,占领北京,也就意味着大功告成了,李自成将成为新一代大顺王朝的开国之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打开史书来认真地观察一下,当时的天下大势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崇祯皇帝虽然已经在煤山自缢身亡,但是明朝的残余势力立即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即皇帝位,年号弘光,史称南明。如果弘光政权得以兴起,将意味着明王朝的恢复。虽说相比李自成的大顺军来说,南明的军事力量很为薄弱,但是他们时刻都在准备着反扑,李自成如果想坐稳江山,就必须对残明势力给予彻底的剿灭。然而对于刚刚成立的大顺政权来讲,最大的危险不是日薄西山的前明残部,而是山海关外正在崛起之中的大清国。明万历四十四年(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国称号,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后金在成立之后的二十多年间,一直不停地对外扩张,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政治目标远非仅仅统一女真一部即可,而是觊觎关内,欲像曾经的蒙古族统治者一样,让大清成为中国新一代的中央王朝。因此,明清之间在山海关内外进行了长达近30年的激烈争战,虽然当时明朝没有亡于清军之手,但是为了抵御强大的清军,明朝国力消耗巨大。再加上明军大批精锐之师被牵制在防清前线上,这无疑为起义军的胜利进军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然而,在明朝未亡之时,明政府是起义军和清军的共同打击对象,而一旦明政府垮台,代之而起的大顺政权也就与清政府形成了针锋相对、互不两立之势。非常遗憾的是,起义军的高层领导者对这一严峻的局势完全置之不顾,在他们看来,清军远在千里之外,更有坚固的山海关为之御守,根本对自身构不成威胁。事实上,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估计。在此之前,清军就曾经几度围困北京,明朝险些因此而倾覆,这说明,清军的威胁并非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山海关并未掌控在大顺军的手中,而是由明朝将领吴三桂控制着。大明皇帝已经不在,吴三桂在政治上也就失去了归属,而孤军难持,他必须找到一个依托才可以立足,因此,摆在他面前的有两种选择,或者归降大顺,或者投靠大清。显然,吴三桂依附于哪一方,对于哪一方就有着极大的利处。但是,就是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李自成及其部下处理得极为糟糕,这直接导致了大顺军的迅速溃败。李自成虽然一方面也曾遣人招降吴三桂,但是另一方面他却没有好好照看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家人。结果,吴三桂的父亲遭受拘押,并且被施以严酷的拷掠,同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纳为己有。闻知这样的消息,吴三桂岂能不怒火中烧,他立即率军向大顺军掩杀而来。在初战失利之后,吴三桂就投靠了清军,引领清军人关进攻闯军。后来诗人吴伟业曾以此感叹:“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的降清,使得大顺政权连一时的安歇也得不到。不过,李自成的错误不仅仅限于对待吴三桂的问题上,而是体现于方方面面。李自成甫一占据北京,就住进了富丽堂皇的明朝宫殿,只顾得享乐,将军政大事都弃置不理,甚至下属们都不能够轻易地再见到他了。最高统帅的放纵享受,使部下以为自己已经到了极乐世界。以牛金星为首的文臣一方面忙着为李自成筹备登基大典,另一方面也积极地自顾享受,用郭沫若先生的话来形容就是:“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以刘宗敏为首的武将则忙着到处搜刮钱财,盘剥勒索,并且遍施酷刑,滥杀无辜。这引起了北京城中极大的恐慌情绪。在元首和高级官僚的带领下,整个大顺军迅速地腐化堕落,几乎完全沉迷于酒色之中,从而军心涣散。不论从身体上来说,还是从精神上来说,大顺军的战斗力都大不如前。而就在大顺军战斗力减弱的同时,他们所要面对的却是比明军更为强大的清军。在骁悍的清军迅然人关之时,李自成率领着一批已经懈怠了的军队去迎战,孰胜孰败,岂非判然分明?兵败之下,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一片仓皇之中加冕称帝,同时血洗吴三桂一家留在京城的全部老小共三十四口人。第二天,李自成纵火紫禁城,撤离北京,逃往西安。年底,清军进击潼关,李自成避战而走,第二年五月兵败江西之后即不知所踪。李自成和大顺军之所以失败,是就是所谓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并且还不是一般地发昏,而是头脑昏沉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李自成进京之后的表现,与之前英勇善战、能谋善断的起义军首领形象相比可以说是判若两人。在中国历史上,像李自成这种因为初期的胜利而骄傲自满终致覆败的情形,还有很多例子,其前唐末黄巢大齐政权的失败,其后洪秀全太平天国的覆灭,即如此类。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历史所留给人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教训。其实,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表达出了这样的让人感到很无奈却又很为现实的历史真实,也正因为人们是难以吸取教训,孔子才将弟子颜回的“不贰过”称颂为一种至高的美德。这说明,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地做到吸取教训,让自己曾经犯下的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错误不在自己的身上重演,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作圣贤。这当然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大家也许会觉得达到如此之高的修养层次一定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然而,曹交与孟子一段对话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启发。曹交曾经问孟子道:“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非常干脆地回答道:“然。”曹交又问道:“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意思是,我听说周文王身长十尺,汤身长九尺,而我九尺四寸多高,从这身高上来讲,我与这两位先王也不差多少,可是我却只会吃饭,别的什么也不能做,这可怎么办呢?既然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但是在我看来却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啊?曹交的话表明,就先天的素质而言,自己与圣人是处于伯仲之间的,可是自己为什么就不如他们呢?而孟子则指明:这完全没有什么奥秘之处,要想成为尧、舜、文王、汤一样的圣人,只要肯于去做就行了。孟子告诉他,你穿着和尧所穿的同样的衣服,说着和尧所说的同样的话,做着和尧所做的同样的事情,你也就是尧了;反之,你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得和桀一样,你也就是桀了。“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指出了每一个人都具有让自己成为圣贤的潜质,但是,至于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成为圣贤,就在于他是否肯仿效圣贤那样去做。如果肯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自己就会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否则,自己始终都是一介碌碌之人。圣人与凡俗之间其差别就在于一个“行”字上面,能行,则为贤为圣;不能行,则终不免于沉沦下界而已。喜欢作者赞赏一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