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读后感一句ldquo鱼藏于渊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11/21

今天笔者就来跟大家共同讨论一下《道德经》的第三十六章,章节内容如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经》每一章的篇幅都不长,但是每一章都有自己的主题立意。在第三十六章,老子主要跟我们讨论了修行与身份,强调了人们修炼自己内心的重要性。在老子看来,一个修行之人,如果一直强调自己是修行之人,那显然他的修行还不够高,因为他还在乎那些虚名。

本章中,老子认为一个真正经历修行的人,是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身份的,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自我”早已经消失,他们可是这世间的一切,而不会为自己设定一个固有的“人设”,进而来强调自己究竟是谁。这就像是冰与水的道理,虽然二者的组成物质是一样的,但是最后都只会剩下一个水。

老子是追求“道”的,对于他来说,所谓的“入道之人”,必定是经历了个人人生的“张与合”,其实换言之也就是舍与得的过程。只不过老子理解的舍与总得来不仅限于施舍与回报,在他眼中,作为一个自然人,每一次睁眼和闭眼、张嘴和闭嘴都可以称为一次“张与合”的过程。

很多人觉得“入道”是为了让着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其实并不是。老子追求的“入道”更多是弱化自我的过程,人们通过不断净化自己的内心,开始将能证明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所有外在表象进行弱化,他们不再依靠那些所谓的身份地位、名字称呼来证明自己,而是坚信我就是我。

能够“入道”的人,多半是对这个世界无欲无求之人,他们不再因为一些看到不同而与人争辩,他们能包容这世间存在的一切,也能看透这世间拥有的一切。他们不再痛他人辩驳,亦开始接纳所有观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这个世界不再留恋,这样的做法只不过因为他们早已经“清净真如”罢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间本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对与错,命运与我是相互索取的,我听命于天,但我命也同样由我自己做主。

虽然我们无法探知老子的内心世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的内心世界要比我们高深的多。他能写出《道德经》,但是我们至今都未必能读懂《道德经》所蕴含的所有含义,其实这样探索的过程,就是老子一直的主张,每个人对待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与态度,这样一个整体的世界才能被分为无数个不同的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6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