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得如此厉害的今日,焦虑、浮躁之气随处可见,我们不愿与人争,但社会客观现状就放在那里。
于是只寄希望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未来的自己会走向哪里,都能够不盲从、不悲观、修身养性、做好自己。
越是变化多端,才越发显得经典的可贵之处,去经典书籍中寻求心灵宁静,更是老生常谈的妙计。
这里,我会根据自己阅读的书籍,挑选出适合自己或者社会需要的警句,以作分享,希望看到的朋友都能心平气和阅读、体会、再充满力量的前进。
《道德经》上篇道经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a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因为对《道德经》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精华糟粕言论甚嚣尘上。犹记高中语文老师也对其有自己的理解。
但后来自己听了曾仕强老师的讲解,配合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书本的注释,认为《道德经》三百字并无什么糟粕之言,只是事变则备变,我们应当根据当下情况做出最贴切的注释和理解。
此处,选择北联出版的注释,供大家参考一二。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名夺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
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其中“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对于今天自己的状态简直有莫大增益。
远离诱惑(手机、网络……),强身健体、不好高骛远、守好内心,注重自己思维的训练提升,减弱对不良嗜好、不良诱惑的欲望,这不都是今天自己最需要达到的状态么。
与君共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