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BORDAY
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读《道德经》有感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畏之情,对于“玄之又玄”的道家学派,我更是充满了好奇心。何谓“道”?何谓“无为”?朴素的辩证法又何处可以寻到?疫情期间,我鼓起勇气开始阅读此书,踧踖不安的来到老子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逐步认识到为什么老子的思想能够绵延至今。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阅读的是何人,他的思想都能和人们产生共鸣。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经典不亡,圣人不朽。
(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实际上是人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三性合一。也就是说,我们的顺应自然,实际上就是遵循我们自己的天性,最终成为我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道”路,每一条路上也只有一个人在行走,但到了人生旅途的终点,我们却终将相遇。
什么是自然的发展?这其实就是找到我们自己的可能性,并不断发展壮大。不同的人生路,尽管苦难挫折不同,伟大的人总有相似的走法。我确信,一个够格的文化人,或者说知识分子(无论是文学家,艺术家),必定是处于自身生命的的根本需要才从事精神文化创作的。他们愿意走最险恶的道路,因为他们愿意坚持自己的本心,不愿抛弃自己的人格,所以他在人生中也比常人有更执着的探索。人生之路,贵在行走。如果只是纠结于成就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他终将一无所得,而唯唯诺诺的人避开了一切风险,也只能度过庸庸碌碌的一生。如今的我们,生在最为安逸的时代,又是否愿意坚持这样的人生之“道”?
也许,我们已经走了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在这个喧哗的时代啊,仿佛一切事物都变得机械,而富有功利性,就连读书写字这样的最为纯粹的行为,都开始充斥着烟火气。我突然想到雅斯贝斯的一句话,“当这个世界被遗忘的时候,野蛮状态总是重现。”而人在寻“道”的过程中,逐渐脱离轨道,忘记了自己的本心,失去了神性和人性,只留下野蛮的兽性。手握权力与金钱,仿佛得到了一切,实际上却连自己都失去了。
“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总能爬起来。”人类相比于宇宙,渺小的如沧海一粟。又有多少人能超然独立,不被外物的诱惑所影响?老子推崇天道,现代人又有多少还愿意顺应自然规律?老子也倡导“人道”,可是又有多少人被浮华的万物剥夺了本心?好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历经了重重磨难,天灾人祸后,人类在慢慢改变,万物在缓缓苏醒,不屈不挠,生生不息。正如繁花一般,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但绚烂。
挫折磨难,只是一切凡俗的起点。
找回自己的灵魂与本心,才是人生之“道”。
(二)“不争之德”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淡泊权欲以性统情。
乃不争之德。
此处的“不争”不等同于今日的“佛系”一词,不争,讲求的是不求过程中的得失、不看小事情的结果,但是仍然目光炯炯的追求人生的最高理想。换句话说,就是“不拘小节”,不太看中过程的成败,只讲求最终理想的实现。我们现代人读老子,总会有所误解,比如:“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再比如我们对“道”、“仁”的理解,都与古代人有了太大的变化。
“不争”何以谓德?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人类与自己的动物性斗争时产生的一种优质品德。当人们为了同一件事物展开斗争时,胜负是必然的,胜利的人狂喜,而失败的人则沮丧,甚至痛苦。但是,这失败的痛苦真的仅仅来自结果的失望吗?其实不然,这痛苦更多在于人类自身的自私和欲望。爱而不得足以痛彻心扉,更不提爱面子的人,那一个小小的失败都能让他们灰头土脸。而不争者心里自然明白,无论是失败还是成果,这也不过是人生的一场小小的挑战,与自己远大的理想又怎能相提并论?故舍弃欲望,淡泊相观。
“不争”者,大多有着深厚的实力来支撑他们领悟圣人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能覆舟,能激起千层波浪,更能吞没一切生灵,但是水亦可载人,洗净污浊,孕育万物。此善,可称上善,而小小的成败与得失,在广阔无边的汪洋大海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
可如今社会流行的“佛系”一词,恰恰是“不争之德”的对立面,是我们批判的对象。说是看淡一切,不过是给很早就存在的丧文化,新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他们声称的淡泊名利,看淡一切,不过是自己没有能力,甚至没有信心去争取一切。害怕失败,懦弱胆小,于是乎自甘平庸,这正是过于纠结得失的体现!圣人无为是德,但是这样一群这样失去勇气的人,又怎能体会中庸之德?
(三)“上善若水”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
少思以养神,少欲以养精,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
《道德经》里常常提到善恶之事,我也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我对“善”的思考。老子很喜欢用水为例来说理,无论是不争之德,亦或是以柔胜刚,水总是被列为上善。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适量的水能滋养生灵,但泛滥的水却是洪灾,灾难过后,哀鸿遍野。所以,水为何是“上善”,而非仅仅是一般的善?在我看来,这也突显了对控制力和“度”的一种把握。手握重权,如何使用?用对了便是善,错了便不可避免的滑向恶的边缘。不仅是能掌管力量之源,还得有能力平衡善恶,这才可称作“上善”。
我们说善心若水,是因为水利善万物而不争,润物细无声。善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面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不带半点偏袒,这是上善。但是,过度的善意却不是什么好事,它疯狂而偏执,一路排山倒海,拥有毁灭一切的力量。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我们助人,是助人之力,不是助长懒惰,不禁想到我们国家的扶贫政策“扶贫先扶志”。当时看来没有太多感慨,但是如今读《道德经》,却猛然发现,这跨越前年的智慧,在今日仍然适用,着实让人钦佩至极。助人,自是要助,教贫困的人民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相信光明,一步一步拥有了志气,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而过度的物资支援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懒惰心理,一旦产生这种思想,那么他们可能永远是受助者。
那么现在便要说到如何是真正的为善了。所谓“为善”,即是要对受助者给予现在,乃至到未来都有影响的帮助。一个绝好的例子便是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火种,它燃起的不仅仅是热和温暖,更是人类精神世界不断闪烁的光芒。再者,如今我们中国的扶贫政策(知识扶贫)而非只是单纯的资金救助,其实也非常好的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不得不说,老子虽然早已不在于世,但一本《道德经》冥冥之中,给了我们多少指导,给我们多少“善”!
真正的智慧总能跨越时间的长廊和时代的阻碍,不禁想到,老子的世界,是整个宇宙。
EHD图书馆长期面向师生校友读者朋友征集各类书评影评、阅读故事、读书学习感悟等随笔、散文、评论文章。欢迎赐稿!投稿邮箱:tsgxtb
mail.hzau.edu.cn来稿请注明:文章名+作者+院系单位+联系方式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