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第一段:天长地久。
这是华人在婚礼上最好的祝福语。老子从宇宙真相论述到生命现象,因为生命现象是宇宙真相的必然产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这一思想与儒家极不相同。儒家把生命现象仅仅当做生命现象,与宇宙真相是脱离的,所以赞同社会的尊卑等级。天长地久是人的最根本的情怀,老子一句话点亮了世人的共同心愿。生命现象有生老病死,老子入玄同大定,游到天地之始,发现美妙无比,入不生不死,那是道的无上妙境。《道德经》第1章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结束,这是证道的妙果。证道没有妙果,那证道何益?老子说了一句“谷神不死”,挑战了生命现象的生老病死的规律。既然证悟到宇宙真相本来是永恒的,谷神站在天顶,俯视人世间的一切生命,那么必然产生一丝希望。老子连续三次提到天地,华夏文明的存在基础就在天地之间。后文老子还说“配天”,这是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和祭祀仪式。对天地怀有敬意是人类的基本特征,华人更加重视。天地是谷神从虚空中产生的,这是天地的由来。天长地久是源自于谷神不死的,只有谷神能够让天地长久。天长地久是与人的生命的对比中发出的惊叹,这一思想开启了二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拷问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时间的解读,一条是发展医学和养生学,延年益寿。老子更注重精神世界,后世道家更注重养生学和延年益寿。第二段经文: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不能长生,当时的平均寿命在40多岁,社会上层也不过50多岁。但注重精神世界的修道士一般都在80岁以上,《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认为古代真人寿命都超过百岁。庄子说真人寿命很长,千岁悟道,厌世而离开这个世界,“乘彼白云,游于帝乡”。天长地久是与人的寿命短暂相比得出的赞美。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呢?老子说“以其不自生”。不自生有多种注解,河上公注释为不“夺人以自与”,也就是不伤害他人生命而益己之生,即“不为己”。这个注解很精辟。王弼注:“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自生即损人利己,不自生即奉献一切。魏源注释为“不自私其生,故能长生”。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长养万物,但不自益其生,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老子心目中,天地是无私的最大代表。多少人赞美天地,敬畏天地,但没有人像老子这样解读天长地久的秘密在于无私。找到了天长地久的秘密就找到了养生的秘诀。第二段与第五章“天地不仁”对照,可以读出天地不仁就是无私的含义。无私是老子第一个明确提出来的人生修养目标。这实在很伟大。我们看到文明的兴起与文化精英倡导的价值观有极大关系,一种文明中没有倡导利他的价值观,这种文明必将衰落。这不是哲学问题,而是逻辑学问题。老子是一个逻辑学家,早就看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作为华夏文明的智者,老子说出了对华人的告诫。老子三次赞美天地,终于得出了自己的可靠结论,后世将深刻体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天地是世人学习的榜样,这与儒家出现了明显的区别。经文第三段: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存。这段话清晰的说明了“不自生”的含义。后其身、外其身成为圣人的内心境界,这是老子首次宣说的教义,这是圣人无私的宣言。天地是无私的,成为圣人效法的对象。天地所以能长久,就在于无私。这样的利他主义宣言一直令《道德经》发出特别的光彩。《金刚经》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老子的利他宣言具有同样的功德。在一个利己主义被认为天经地义的社会中,老子如此坚定的宣说利他主义教义,实在无比伟大。天地是奉献者,所以天长地久。世人不知道天长地久的秘密,牺牲他人为自己谋利,所以折损寿命。河上公注“后其身”是“先人后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垂千古,正是述说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哲人情怀,这是老子此段思想的发扬。第四段经文: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真(私)。
无私利他是老子最伟大的教义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思想高度,是修行者的功课。原文“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字被人曲解,这是很遗憾的,所以建议改为“故能成其真”。私此处的密意是自我,真我,称为私就是有秘密性,别人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的那个“我”。慧能说明心见性,就是这个私。经文本身是内部有境界的弟子学习的,对于没有境界的初学者来说可能生起邪见,对于本来就有邪见的外道来说,可以作为宣说邪见的“依据”,这是老子所不愿看到的。汉初还有《道德经》博士,但他们的解经失传了,一旦错误解经,原本具有密意的经文就遭到曲解,严重损害经典的权威性。春秋时代华夏人的古道热肠依旧发出灿烂的光辉,不缺乏壮士精神。豫让这类侠客经常出现历史记载中,即使到了战国末年,壮士精神依然可以看见,侠客就是壮士精神的代表者。“风萧萧兮易水河,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老子思想与壮士精神似乎没有关系,但无私的特征是一致的。后人曲解老子此章的思想,认为后其身是手段,身先是目的,无私是手段,成其私是目的,可见人言可畏。解经师的责任很大,一定要把经文的正义解读出来。庄子说:“人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身先、身存不是站在人道的眼光,而是站在天道的眼光。无私是老子的真境界,成其私是密语,翻译过来就是成其真,使真性得到发扬。“成其私”成为历代注释家的重点,苏辙注说:“彼其无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固然尔。”范应元注说:“圣人成其私者,非私曲也,非私邪也”。(具见本章注)苏范二位代表了历代注释家的观点,但还是有一点不够透彻。老子第3章宣说不争,第5章宣说“不仁”,皆是无私的前行,到本章才清晰宣说无私根本义,一脉相承,条理清楚。老子的无私根本义来源于他的玄同的宇宙模型。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说:“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老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第1页)这代表了大部分文化精英的结论。但读完本章,就知道老子思想比孔子思想更加积极。《道德经》是非同一般的经典,含藏的大爱情怀应该悉心体会。天长地久一语引发了老子无私的根本义,成为华夏文明引以自豪的文化。颜回赞叹孔子“谆谆然善诱人”,我们现在要给与老子同样的赞叹。呉诚真道长说:“圣人遇事谦让不争,反而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其实,“太上,不知有之”,老子认为圣人连众人的拥戴也不需要,把一切功德都再次布施出去,隐藏自己,“德归万物,皆曰自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圣人藏于天,故如同天地一般长久。宇宙总是有奥妙的,我们的知识很贫乏。老子却看到了宇宙奥妙与修行的关系。老子无疑是一位好的教育家。入群学习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9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