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道;万物兴起而不造作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一〕用哲学的语言概括这一章的内容,两句话——叫“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一般人多把这两句话解释为:“天下都知道美之为美,就变成丑了。”老子的原意不在于说明美的东西“变成”丑,而在于说明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也同时产生了。下句“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同样说明相反相因的观念。后面“有无相生”等六句,都在于说明观念的对立形成,并且在对待关系中彰显出来。
〔二〕圣人: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
〔三〕无为:不妄为;不干扰。
〔四〕不言: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言”,指政教号令。“不言之教”,意指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
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独立不改”、永恒存在的,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本章以美与丑、善与恶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对待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亦不断地在变动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的,其间充满了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因此引起无休止的言辩纷争。有道的人却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这里所谓的“圣人”是理想人物的投射。圣人和众人并不是一种阶级性的划分,只是在自觉活动的过程中比众人先走一步而已。圣人的行事,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不强作妄为。天地间,万物欣然兴作,各呈己态,圣人仅仅从旁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开展其丰富的内涵。
在一个社会生活上,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是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
利用这个词的来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看见这杯子吧,外边是“有”的部分,中间是“无”的部分,正因为有“有”的部分我们才能用中间“无”的部分。反过来也一样,中间“无”的部分有用,空的部分有用,“有”的部分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立。
中国文人画,它不把它画满,它要留有空白,甚至有的留得多了叫“马一角”、“夏半边”了。画一角画半边,中间空的。你去问他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你别看我这留着空白,这个地方不是空白,这叫什么?这地方涌动的是元气,什么是元气?无形。我这个叫“无画处皆成妙境”。我这个叫“计白当黑”,我这个叫“虚实相生”,你看虚实相生,不就是有无相生里边延续出来的,你看中国的园林不也是这样吗?妙在什么地方呢?中国园林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的是虚景,风声,雨声,月影,花影,有无相生。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看不见,但是人的气质在。你真的有这样涵养之后,大家能够感觉到,这不也是一个有无相生吗?
“为,无为。”想要得到这个实的,你得知道什么东西该舍,该去掉。“事,无事”。我想做成一大事,我想做事,那你知道在哪些方面,你得应该无事,不多事。不干扰别人,别让那么多繁杂的东西,把自己全部填满,不要瞎折腾。第五十七章有四句话,我们要的其中的两句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反而达到比有为更好的结果,这不是有无相生吗?你天天有为还达不到这个效果,就像汉初那无为而治,七十年的无为而治形成了文景之治。你看,我无为而民自化,要的另外一句话,“我无事,而民自富。”别天天老用那些繁琐的东西折腾人,无事了,比那多事反而达到更好的这种效果。
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图就是谋划,你要谋划做一件难的事情,你怎么做呢?怎么练习?你要从容易的事情做起,不要眼高手低,“为大于其细”,你要想有大的作为,要从小的事情做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看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那些学生讲话时,就引了这样的话。
六十三章里边这句话讲的,“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包括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是老给大家强调大的目标。终不为大,一个一个具体的目标完成,最后不就达到一个那样的结果吗,一步一步来。老子在这里边强调的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终不为大,终能成其大。
第六十六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我们现在要说的这句话是第三句话,“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你要想站在前边,领着后边这些人做事,你要想成为他们的核心,真正的领导者,你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面,你才能够居前。“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要先人后己。你站在前排,位置优越,有什么利益,你要先抢的话,后边人抢不过你。可是别忘了后边那么多人,什么好处、利益都抢在自己手上,后边人有的就离你而去了,更多的就起来把你推翻了。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道家讲的无为是一个消极的,他反而是一种无比积极的智慧与想法,你要想做好有为的事,你得从反面才能把这个事情认识得更清楚,哪些是我们该无为的,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有为的效果。
“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大家熟悉,身教重于言教,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行不言之教,为什么?话说多了反而是一种负面的作用。清朝汉官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人叫张廷玉,大家看清宫剧的时候能看到这个人。张廷玉一生中处事的准则,是黄庭坚的八个字,“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是说我自己认为我说一万句话都很恰当,不如沉默是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话习近平讲话的时候也引用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讲得越多,最后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山穷水尽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恰到好处就好!这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抱一为天下式”。“一”是什么?“一”就是阴阳两个方面,“抱一”不就是把两个方面合起来嘛。所以他讲的思维的方式“抱一”是什么样的?我们把这一章概括出来,十八个字,六个字一组,三六一十八。第一组,“知其雄,守其雌”。我知道自己力量强大,我知道自己有本事,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可是要守得住对面,要懂得示弱,要懂得锋芒内敛,你才有资格去谈对面。知其雄,守其雌!就像黄晓明和甄子丹演《叶问》一样,黄晓明找到师父,师父那个人又来挑衅了,我们怎么办?跑!甄子丹说跑。两三下就可以把他打倒了,你为什么要跟他较量?大家也知道,你也知道,你较量不就没有智慧了吗?
第二句话,“知其白,守其黑”。下围棋给我分配黑子。我就看黑子我不看白子,我就看我自己这点地方,你能把这个黑子守住吗?知其白,守其黑,白是什么?白就是内心的光明信念和远大的抱负。你内心有白有光明信念和远大的抱负,你才能守得住这个黑,不管是别人黑你,还是你自黑。你不屑于为之争,知其白,守其黑。如果你内心没白,那就不用舍,那就成了真黑了。所以我们说这个都是双向的,你看这才叫抱一。
知其荣,守其辱”。其实我觉得这一点对我们大家来讲更重要,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人在讲国学的时候讲偏了,在讲让大家修养的时候就告诉大家,练,把自己练得心态好了,什么都OK。把自己心态练好?各位想,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既没有跟年龄相应的位置,相应的才华,本事,和谐的情感,这些都没有,你再练你能够守得住吗?守得住辱吗?不可能。同学聚会的时候,别人几句讽刺的话你就崩溃。有这个荣,你才有资格去谈守得住辱。
(点击图书封面购买当当网官方正版图书)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长按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