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原义道德经十大思想之三守ldquo善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9/2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6108180.html

三、道德经中的“善”之思想(守“善”思想):

整本道德经里的“善”都是作“善良,良善”的意思,压根不存在有作“善长,善于”(义同擅长)之“善”的意思(我国传统文化上的如此解释,无异是把书中的宏观思想降级为微观思想,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守“善”的思想可以说是整本书中重点传达(提倡)的思想主旨,可以排列为道德经里十大核心思想之首。

经文佐证:1、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善”。很明显,此句经文的“上善”就是指“至上(至高)的良善”的意思,后面的一个“善”当是后来的衍字或者后人所妄增的(这种现象在道德经里比较常见),直接的佐证就是上下文的“善”重复了,即下文不必多此一字。如果你把这个“善”字望文生义而为“善于”,即擅于,擅长的意思,那么你就开启了后面章节里有关的“善”字如此解释的先河了。

2、第27章“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的“善”。此章可以说是有关讲“善”的典型之章。此句经文大意是说“圣人总是怀着一颗慈爱善良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不遗弃任何一个人”,言外之意就是说任何人在圣人面前都是有用的(包括下文所提到的“不善”的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恶人;注意:这个“不善”就是“善”的缺乏或者缺失,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恶è”;本章也佐证了道德经里没有“恶è”字,如果书中的章节里需要反映“恶è”这个概念,是用“不善”这两个字来表达),圣人会把他们各尽其性(器),各尽所用。

3、第30章“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的“善”。“善者”即是指善良的人。注意此句中的“强qiáng”,是“强大”的“强”,非是道德经大部分章节里所作的“强jiàng”(参见以前的相关主题里的解释)。由于第30章的思想主旨基本上是反映微观层面的思想,也就是思想比较浅显,故可以判断此章并非是老子的原作(备注:在以前已经说过,道德经可以说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并非是老子一人所作,此章只是其中的一个佐证而已)。这句经文意思是说“一个善良的人,即使就是战争也只是通过这种手段(方式)达到目的而已,并非是为了在军事上的强大”(注意:在军事上强大都是有目的的,例如好控制小国家或好掠夺小国家的资源等)。

4、第49章“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的“善”。这句经文大意是说“圣人无论是对等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恶人)都是以善待之,这是出于人的本性使然(即人本性是善良的,善良让人作出善良的行为)”,注意经文里的“德”就是指人的本性的德,并非是通假或者假借作“得”(传统上如此的解释,真可谓是错得太离谱了)。提示下,本章和第2章,第79章等无论是在“善”字上,还是有关章节的思想主旨上都可以说是互为佐证的。请注意关联后面对第79章“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经文里的解释。

5、第50章“盖闻执善生者”的“善”。注意此章的“执善生”后人妄改为“善执生”,从而把善的良善,下降为善于,即义同擅于,擅长。“执善生”的意思就是无论人的待人接物处事都以善为基础(基准),即待人以善,接物以善,处事以善,处处都要以善为宗旨;而经后人这么一妄改为“善执生”,就开始走入旁门左道了,这三个字可以说对后来的道家,道教,养生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要知道,道德经里不会有什么后来的那些养生的概念;遵循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为就是最好的养生了(另外可参见道德经第38章,“上德”也是不用修的,你越修反而离自己的原本的德性越来越远)。我们可以来一个比如,“执善生”就好比是天然的土猪肉,而“善执生”就好比人为的饲料猪肉(指违背自然的养猪,给猪吃激素,也就是无机饲料,区别有机饲料),后来的养生理论(说,术)就好比是研究怎样把饲料猪肉做得更好吃些,更美味些等。聪明的你就可能要问了,那干嘛不直接把猪按照自然的方式养它就好了,还有什么饲料猪肉(甭管再怎么加工)比土猪肉更好吃的吗?

6、第79章“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的“善”。此句经文换言之就是“天道大爱无疆”(参见道德经第2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两处也是互为佐证;天道是博爱的,给人类以自由意志,如果动不动就东管管,西管管,那人不就成了机器人,木偶了),无论是世上的善人,恶人,国王还是乞丐,天道都是一视同仁的,没有象我们人的特殊对待,或者另眼相看之类的等等。注意“恒与善人”这四个字的断句,按照此章的思想主旨把这句补充完整,就成为了“恒与(作“予”)善于人”,我们不能望文生义,以为“善”和“人”是指“善人”的意思,否则就是大错特错了。刚才我们都说了既然“天道大爱无疆”,那么这里肯定不是指“善人”(善良的人),否则就不能说“天道大爱无疆”了(无疆,即没有疆界,天道在恶人面前也是如此)。其实我认为是后人把“善”和“与”调换了一下,这和我们上面所说的“执善生”妄改成“善执生”的现象是一样的,原文当是“恒善与人”,从字句的文法上也当是如此,补充完整的句子就是“(天道)恒予善与人”。当然我相信是那个妄改的人的一厢情愿,我们都希望老天更看顾保佑那些善良的人,说到底意愿总归是意愿,改变不了这并非是道德经原意的事实。否则与本章经文关联的道德经第2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还有第62章“道者,万物之注也”(注意:“注”也可以作属zhǔ或瞩;注视,注目的意思;后人妄改为“奥”)等就陷入相悖的情境之中了;要知道,道德经里章节与章节之间许多经文都是互为佐证,互为关联,互为照应的,似有动一丝而牵百缕之密切关系。另外圣经里也有“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看东西方古文化在这一点既是相通的,也是可以互为佐证的。

7、第81章“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的“善”。请非常注意,后人妄改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可以说是整本道德经的逆天之改(篡改)之一。佐证有:1、帛书可以佐证;2、下文的“圣人无积”就是自证。这句经文可以是整本道德经里比较“敏感”的经文之一,正因为这个“敏感”(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或者称触痛了他们),所以后人的某个人就把它篡改了。这句经文不用我讲,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免得我多此一举,我只是送上点来自西方的诠释就可以了。美国思想家梭罗说过“绝对而言,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善良是人的美德的主体,或者是根本,本质)。英国哲学家培根则说“财富是美德的包袱”。至于你认为这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的经文是不是真理,你就按照你当前的认知水平得出答案,俗话有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第67章“圣人三宝”之“慈”。“慈”,就是“仁慈,慈爱,怜悯”等的意思。“善”可以说是人之“慈”的内在(内质),而“慈”则是人之“善”的外在表现(反映)形式,两者互为表里,一内一外。

遵道为德,效法自然,人保持(持守)善良是最基本的了。这就好比人的善良是一切事物的根基,任何美好、美善的事物都是建构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0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