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里的这些句子,是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那些人们反复读过的;是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的列祖列宗们反复读过的。何为“道”?前人反复走过的路,就是道。所谓不离道,沿着道走,就是这个意思。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经典金句?周易系列》首轮从第一卦《乾》写到了第三十卦《离》,把《周易?上经》的三十卦过了一遍,《下经》的三十四卦我们过几天再继续写,因为写过《上经》之后我自己也需要静下来凝聚一下。今天开始写《经典金句?老子系列》。
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争。”意思是:真实可信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认真仔细的推敲,确实如此!华美的言辞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符合真实情况,而说清楚一个真实的情况,离开朴实的语言去用华美的言辞也是不可能说清楚的)。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仔细想来也的确是这样)。有智慧的人凝炼不博泛,博泛不凝练的人没有智慧。(也有下面这样的翻译,也挺好的: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有道的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为充足;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无害;圣人的准则是施为而不争夺。
在陈鼓应先生的《老子译注及评介》中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据帛书乙本改”,今本是“圣人之道”。
本条经典金句,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译为:“天道自然,生养万物而不宰制,有利于万物而不加害。圣人之道,为万民造福而不求报,为天下奉献而不索取。”
:汤一介先生的《道德经导读》(节选)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历史上认为他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不了解老子及其思想是不行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在今日河南鹿邑县境内。老子生于何年,死于何年,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比孔子(公元前--年)年长,因为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老子既然姓李名耳,为什么叫他“老子”呢?据史书记载说,因为他活得很长,所以称他为“老子”;或者说他生下来时,头发是白的,像老人一样,所以称他为“老子”。这些说法是否可靠,无法考察了。
在司马迁作的《史记》中记载着孔子向老子请教“礼”的事,所谓“礼”指的是周王朝关于礼仪和制度,而老子告诫孔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东西,早已过时了,不过只留下一些说法而已。君子得其时可以出来作官,不得其时应该隐居起来。我听到一种说法,善作生意的人,把他的财宝深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智慧超人的君子,外貌好像愚笨的人一样。因此,你应该去掉骄气和奢望,这些东西对你的身体没有什么好处,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孔子听了老子这些话,回去后对他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可以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可以在水里游;野兽,我知道它可以在山中跑。但是在山中跑的可以用网子捉捕,在天上飞的可以用箭射,在水中游的可以用勾子去钓。至于龙,我则不能知道它如何乘风云而在天上,我今天见到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呀。”可见孔子对老子非常佩服。孔子见过老子几次,没法子作确切的考证。在《庄子》书中,有多次孔子往见老子的记载,但大多是抬高老子而贬低孔子的故事,不一定可靠,我们就不去说了。
据《史记》记载,老子在周王朝呆了很久,并作过“周守藏之史”,也就是说作过周王朝的图书馆长之类,后见到周王朝的衰落,因而离开了周王朝的所在地,西行,至一关口,守关口的官吏尹喜见到老子,对老子说:“你要去隐居,给我留下一部书吧!”于是老子作了上下两篇讲“道”和“德”的书,共五千来字,然后出关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只说老子“出关”,并没有说明是那一个关口。据后来的说法,一种说是“散关”,在今宝鸡市西南;一说是函谷关,在今陕西桃林县西南。这也没法子说清,但从陕西地区西去大概是真的了。关于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最早见于据说是东汉刘向作的《神仙传》中。《神仙传》中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在关口上面漂浮,这时老子正骑青牛而过。”为什么老子骑的是青牛,而不是其他颜色的牛?当然牛多为青色,但也可能和道教有关。因最早的一部与道教有关的书是东汉时的《太平经》,在《太平经》中把“青色”看成是“仁爱之心”的表现。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需要详细考证。
东汉时期,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中国本民族的宗教——道教建立了。道教要找历史上的一位大人物作他们的始祖,于是找到了老子,并把老子神化。魏晋时期,开始用“太上老君”的名称呼“老子”。到唐朝,由于唐朝的皇帝姓李,又把老子推崇为他们的祖先,为他立庙,并追封他为“太上玄元皇帝”、“大圣祖玄元皇帝”等,并把《老子》这部书定为朝廷考试科目。唐玄宗还亲自注解了《老子道德经》,以后宋徽宗、明太祖也注释过《老子道德经》,可见自唐以后历代皇帝十分重视这部书。由于道教把老子(太上老君)奉为他们的始祖,所以在道教的宫观中都把老子作为最高的尊神之一来供奉,例如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青羊宫、湖北武当山的道观都把太上君老作为尊神来供奉。这些当然都是宗教把老子神化了。
老子出关留下了上下两篇讲“道”和“德”的书,这部书在历史上称为《老子》,又称为《老子道德经》或《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左右。原来这部书并没有叫“经”,《史记》只说老子“著书上下篇”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也只是称“德”(篇)和“道”(篇),而且与今本《老子》有所不同,是“德”(篇)在前,即今本第三十八章(包括第三十八章)以后的部分在前,“道”(篇)在后,即今本第三十八章以前的部分在后面。但马王堆本《老子》和今本《老子》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不同。最近我们又看到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其中有三组《老子》的竹简,共约一千七百多字,约为今本的三分之一。这座楚墓是战国中期偏晚的墓葬,大约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比马王堆出土《老子》要早一百多年。因此,可以断定《老子》这部书在公元前年就成书了。这样有关《老子》成书年代的争论可以说有一部分问题解决了,例如有说《老子》这部书成书于《庄子》书之后或说成书于战国晚期就不能成立了。这三组《老子》据学者研究第二组(乙组)的主题是修道,第三组(丙组)的主题是有关治国的,第一组(甲组)则两者都有。除甲、丙两组都抄有今本第六十四章的后半,三组内容没有出现重复的。从其所包括的各章看大都与今本相同,但其中也有非常不同的地方,例如今本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而楚墓竹简本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据裘锡圭先生的解释)这说明在战国中期以前《老子》书中没有明显反对“圣人”和“仁义”的内容。因而有的学者认为道家和儒家最初并不那么对立。是在庄子以后才对“圣人”和儒家的“仁义”进行批判的。《老子》这部书被称为“经”,是汉朝以后的事,是在《汉书?艺文志》中把《老子》这部书叫“经”。总之,《道德经》这个名称是后加的,不是《老子》书的原名。《老子》或叫《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历代的注解很多据元朝道士杜道坚在《道德玄经原旨序》中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当然现在很多已经散失,可是存在的总也还有几百种。在我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思想家都是通过注释《老子》来发挥他们的思想。东汉末道教建立,《道德经》又成为道教的经典,在道教的大丛书《道藏》中,存有五十几种《道德经》的注解。
《经典金句:年號》
海宁兄为《经典金句》刻印
中国文化书院王守常院长题字
编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什刹海书院教授。
苑天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