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尘子:新年伊始,春光明媚,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德经。祝各位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好运连连!
第三十八章上德章
(-02-19)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②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③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⑤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⑥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⑦薄:不足、衰薄。
⑧首:开始、开端。
⑨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⑩华:虚华。
⑾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⑿薄:指礼之衰薄。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太极拳修炼体悟]
了尘子:本章是《道德经》“德经”的开始。老子认为,“道”是以“德”的属性而表现;“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于是有了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一是他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是人的自然行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下“德”是人执守的形式上的“德”,行动上表现为被动。“上德”的人顺任自然无心而为,“下德”的人勉强顺自然而有心作为。其二是说“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三是指“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却得不到回应,于是他就挥舞着胳膊强使他人服从。这样的人是失去了“道”才表现为有“德”,失去了“德”才表现为“仁”,失去了“仁”才表现为“义”,失去了“义”才表现为“礼”。四是老子有感于人际关系越来越注重于形式化、道德精神已经逐渐被私欲所替代的现状,进而主张当道、德、仁、义准则约束不了人们的心性时,便制定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礼”(制度法规)是不可或缺的,更是符合“大道“运行规律的。因此,老子最后倡导人们说:要立身敦厚,不要居于尖酸刻薄;要存心朴实,不要居于虚华;要舍弃浅薄虚华,采取朴实敦厚。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康。
[谈拳论道]
弟子罗某:道为本,德为末。有了道之根本,无需“为”而自然有德。练拳也要从根本处(先天一炁)下手,自然得之于厚、实,否则只能流于浮华轻薄。个人理解。
弟子万生:君子居其厚,不居其薄。
弟子冯某:古文总是多读几遍,才略知其意。仔细通了好多遍,又翻阅了诸多解释。才发现上德、下德之辩居然引申出道家、儒家思想之争之不同。生活中浅显的例子开车时怕罚有探头时守交规算是下德,没有探头时自觉遵守交规,慎独也算是上德了。上德之修,如儿童之纯洁,顺应自然,从道经里讲的道讲到人的品德为人处事。不管平时工作生活如何忙碌,也不可疏于反省和修身养性。
了尘子: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太极拳可以从器出发,而升至道,也可以从道入手,但这需要人的悟性和明师的指点,方能入其门。
多年的封建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继承传统文化,就应该回到道德层面。
弟子万生:根据现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老子确认。原版的道德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也就是说,你要先知道什么是德,而后修德,才有机会去感悟道的存在。。本篇讲了德,仁,义,礼,实则是对春秋乱世的一种感悟和总结。这是从社会学角度去解析的德经。
如果我们从练内家拳的角度出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让我们自然而然的去练习。本门太极练习如小孩玩耍一样,故称耍拳。
了尘子:沾黏沾随是太极拳技击中的一种特殊技术,是推手训练的基本原则,从简单层面上讲,太极推手就是双方在双手接触的基础上,以沾粘沾随的方式,进行你来我往,连续不断的运动状态。
这种对抗是以不伤害对方身体,破坏对方重心为目的。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技巧和技法来维持。“沾连粘随”就是太极推手技术、技巧的具体要领。
“沾连”是技术,是双方进行太极推手的必要形式,是太极拳对练的技术规范。“沾连”就是双方上肢相互接触(太极推手称之为沾粘着),遵循不丢、不顶、不抗的原则,通过接触的肌肤来感知对方劲力大小、速度变化、角度实施。及太极拳使用的技术方法,粘随是技巧,是在沾的基础上,双方太极拳的具体操作,粘连和粘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要想在推手过程中保持“沾连粘随”的运动状态,就要求我们在练习太极拳套路过程中,要达到“连绵不断”的境界。“连绵”是意识,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用意”。练习太极拳要从始至终保持这种意识,是一种连续的、和缓的、无限延长的
弟子晏某:“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而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并不是要天天以好人自居,或者把仁、义、礼挂在嘴边,而是从本心出发,做善事,做有德行的事。我们练习太极拳亦如此,顺应自然,根据自身的条件练习,在明师的指导下,每天积精累气,日积月累终有一日会有所收获。自己身体健康了,每天开开心心的比什么都强。
弟子罗某:上德近于道,故不表现出德,这才是真正的德;下德离于道,故尽量不失德,而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德。上德是顺应道无心而为,下德是有心“无为”(强作无为)所以成了“有为”。仁、义、礼也是同一个道理。
太极拳以中为例:真正明白了中的,不求于中而处处不离中,这是真“中”;没弄懂中的时候,处处找“中”,也只是力求不失中而已,你去“求中”说明已经失中了。
至法以神,神未悟者以意,不得意者以气,气不感者以劲,劲不通者求于形,形不规者以功正之。
以功(法)求形体的规矩(礼)是初级阶段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固化在形体规矩(礼),那就会神意气劲尽失,形体规矩(礼)又成为了一种束缚,变成扰乱你进步的最大绊脚石(乱之首)。
“意在人前”(前识)是神圆的自然体现,不是刻意为之。刻意去找“意在人前”反而不可得,这是凡夫俗子的愚蠢思想。所以我们练拳要从蓄神养气(厚实之处)下手,而不是在招式的繁杂、姿态优美(薄华之处)上去穷纠。去掉其薄华,则能得到其厚实,就像剥去果壳才能取得果仁。
学生淼鑫:学习《道德经》38章有感:高层次的“德”是顺其自然,无意表示它的“德”,低层次所谓的“德”,非常刻意表现出它的作为,以求得到别人的赞扬与感恩。高层次的“德”,不自认为有“德”,从而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德”,低层次的所谓的“德”,自认为做了好事自己有“德”,实际上是丧失了“德”的真正实质。体悟上是春节这段时间,我都是自己练习太极拳的,有时候想让自己打得用劲一点,拳架也大,但是感觉手脚都很紧张,感觉自己是内紧,打完身体是热的,也灵活,这几天我用劲少一点,尽量放松的形式打,拳架也不大,练完拳后反而是觉得身心舒畅,这难道就是顺其自然,无意而为而为之的体现。
了尘子:本章的核心思想是德。老子在本章就开宗明义的指出:什么是上德,怎样做才能不损德,合乎老子自然天地大道。德是万物皆有的。对于人而言,应该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应该对外无度的索取。而应该在内德修为上
锤炼,以获得思想上的超脱和安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