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13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5/2
第一章:天地之始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曾老解读:上古伏羲氏一画开天,使人执迷于象。而老子是主张破象立道的。而“道本道,非常道”是用来破道的;孔子讲人道,老子讲天道,老子从天道出发到人道,而孔子从人道出发到天道,其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将《易经》背后的道所宣扬出来。《易经》开了一个易门,名曰阴阳,而《道德经》开了一个有无道之门。有跟无不是对立的,为人处事不要走极端,搞对立,要做良性的互动。向内观有道体之妙,向外观有道用之妙。人类大部分的痛苦源于“有”,因此要把“有”破掉。道代表的是宇宙万象,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常道:恒常的道理。常名:没有局限性的名号。乃万物的自性。始:开端,本源。母:化生万物的动力。常无:要常常站在“无”的立场来想事情。观:透过精神来体验第二章:功成不居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美的东西,不是好事;都以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善的东西,也不是好事。这些都是从自我好恶出发去界定美丑善恶,就会制造出很多冲突!有和无相对比而生,难和易相对比而成。长和短相对比才形成,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也都是因对比才形成这些概念。所以圣人就是顺天之道而为,以身作则。效法道化育万物,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从不推辞;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心中没有任何傲慢;做了许多积功累德之事,却从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积累的功德就不会消失,受益的众生会永远铭记在心。如果有自夸居功之心,其功德就会很快地抵消掉。曾老解读:若人们对美的东西有了定论,则人们就开始厌恶丑了,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美和丑是必然存在的,但都是没有固定的标准。善恶也是如此,善如果有固定的标准,那么就会产生更多的“伪善”/道德绑架。圣人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教不如身教,他听不懂是他的事,人都是自作自受的,你那么关心他干嘛?你是不是有什么企图?想控制?想利用?——存心不良。(传授知识?请先看看对方需要你传授吗?)老天都没说过能干,你凭什么说自己能干。为:违反。无为就是要做事,但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辞:推辞,离弃。“道”从来不离开万物,均一视同仁。不去:不朽,永远存在。第三章:无为而治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不刻意推崇贤者,使百姓不去争邀功名;不特意抬高稀有贵重物品价值,使百姓不起盗贼之心夺利;不常呈现那些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被迷乱。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使百姓虚心学习常怀感恩之心,让百姓温饱安居乐业;减弱百姓争名夺利的志向,增强老百姓的体质。要常引领百姓返璞归真,不要学那些世智辩聪、喜好耍心机的人,没有欺诈之心,没有争名夺利的贪欲;使那些所谓的那些“智”者不敢胡作非为。用道法自然、循道而为,那么没有不能治理的事情!曾老解读:社会四大乱源:名声,利益,欲望,知识。功利心太强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量产生,徒有虚名,德不配位。不崇尚所谓名号,就不会盲目的、不择手段的去争。我们虚掉心中的贪念,让它尽量不出现。充实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吃得太饱反而容易想七想八,没事找事,徒增恶欲;为富不仁最可怕的是不仁,因为他败坏风气,扰乱人心)。强健体魄,少动歪脑筋。见:表现出欲:除了基本需要以外的东西。无知: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思。无欲:不要有贪念。无知无欲:过正常的生活,不攀比。不敢为:不敢胡作乱为。注释:《道德经》作者:老子(李耳)推文编辑:读书人i编者于年8月11日星期三编辑,译文参考网上翻译、个人理解和曾老解读。曾老指曾仕强教授,该解读整理来源自《曾仕强点评道德经》节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