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国学经典感悟道德经,斗胆论道,圣王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7/12/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本章阐明“内圣外王”之道。上面三句讲“内圣”;下面几句讲“外王”。

“内圣”,就是修养身心,成为智慧通达的人。这种人不仅身心和谐、健康长寿,而且啥都知道,啥事都能妥善处理,做事不拘一格,总能顺应事物规律办事。比如黄帝、伏羲、老子、庄子、孔子等人就是。

这些人都很神,好像只是个传说,但是历史上确实有。他们是怎样炼成的呢?《道德经》前三句给了答案。

第一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身体的营养输布系统跟它们的微妙功能是和谐一致的吗?这二者能不各行其是吗?能不拧着劲吗?道家的人修炼往往去打坐,调整形体,调整心态,调整时间,做到合乎身心、自然规律,达到恬淡虚无、物我两忘的境界,就像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这样就能做到“营魄抱一”,而不是“营魄”各行其是,或者“营魄”犯拧。

第二句:“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集聚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道家修炼讲究“炼精化气”,所谓炼精化气,就是把人吃到肚里的营养精华和呼吸等途径得到的“精华”转变为更为精微的信息和能量,这个过程不能着急,应该顺着自然之道,柔和点,慢慢来,就好像禾苗的生长,也是慢慢的,柔和的,着急不得。你见过噌噌长的禾苗吗?对于修炼的人,这种状态就像婴儿一样,没心没肺的样子,无忧无虑笑眯眯,不着急不上火。人长大了往往就不这样了,着急、担忧、胡思乱想,啥都来了。道家修炼身心就是在婴儿的状态下,内观身心,哪儿不舒服让身体慢慢调整,直到全部柔顺、通畅为止。

第三句:“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句说的境界很高,是说身心和谐了,通畅了,就要擦亮心灵的明镜,能够做到一个黑点也没有吗?后来佛教禅宗往往用明镜比喻心灵(或者叫自性,或者叫灵明)。神秀不也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吗。《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也喻指人的心灵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怎样才能照得清呢?当然要擦干净了。怎么擦干净呢?就是心神虚静。庄子说:“水静能照,况精神乎?”水清澈了能照见人影,精神清静了呢?觉察到的当然细微清晰。细微清晰到什么程度呢?道家有“内视”,佛家有“三明六通”之说,我没见过,也没那功能,就不敢妄言了。

以上讲的是“内圣”。把身心修炼好了,有那么大的智慧,要服务社会啊,下面几句就是讲“外王”。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关爱民众,治理国家,能顺应自然吗?就是不折腾,不扰民,就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本无门,天门比喻大道自然之门;雌,比喻能生的天道。治理国家就像天门开合一样,自然生息,以无爱昭示大爱。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圣王治理天下,什么都明白,能不人为逞智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应该怎么做呢?“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让他们生长,让他们积蓄。让他们生长而不占有,让他们积蓄而不依靠,导引他们而不主宰,这就是最大的道德,最深远的道德,也是符合自然之德。这就是“外王”之道。

赞赏

人赞赏









































中科白癜风医院
早期如何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