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六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①兮寥②兮,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故强⑤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⑥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人⑦法⑧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⑨。
这世界从哪里来?谁是宇宙之母?这其中又是谁最大?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道说起。
最初,有一团混沌之物。它并不是由某种纯粹单一的东西组成,而是由一些具有不同性质的东西混合而成,它先于天地而产生。它寂静无声、辽阔广漠。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物而运行和存在。它独一无二、永恒绝对。它尽管始终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遍周法界、永不疲倦、永不停歇、永不消灭。我们有理由相信,就是它生育出天和地,可以把它作为天地之母来加以对待。我们不知道它叫什么,所以就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道”,勉强用“大”这个词来形容它。什么是大?大就是开始,大就是第一,大就是头领,大就是表率,大就是榜样,大就是正确,大就是高明,大就是伟大。所以,道也称为大道。
但是,在这里顺便插一句,“大”绝不是一种永恒持久的状态,它一定要向背离自己现在状态的方向运行,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蜿蜒曲折中越变越小,越走越远,以至于走向极端,然后再重新返回到“大”的状态。这是道以及天地万物所共有的一个自然规律。我们可以称它为周而复始,也可以称之为物极必反。
还回到前面话题。既然说道相对于天地万物可以称为大,那么天相对于地也可以称为大,地相对于人也可以称为大,人相对于民也可以称为大。这样算来,在我们人类的感知世界中,一共有四大,而人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大。因此,按照以上大小顺序,人应当虚心效法地,地应当虚心效法天,天应当虚心效法道,道按照自己的本来摸样运转。
道尽管居于四大之首,为最大,但是它从不自以为大,也正因为如此,道才成其大。因此,相比之下,人最没有资格也最不应当自以为大、狂妄自大。
①寂:没有声响。②寥:空洞虚无。③改:改变。④殆:停止,结束。⑤强:勉强。⑥域:人类的感知世界。⑦人:贵族,统治者。⑧法:效法,模仿。⑨自然:道自己的样子。
本章是《道德经》极为特殊的一章。其特殊性表现在:
其一,这一章是对道的最集中的全面阐述。按一般道理,这一章应当放在第一章,但是老子并没有放在第一章,而是放在第二十五章,这是有特殊含义的。如果放在第一章,至少有两个不足。第一,只能显示道是万物的开始,但不足以充分显示道在《道德经》中以及在宇宙中的核心重要地位。第二,真理是自我否定的。只有首先自我否定,才能保证自己后面说的内容是真理。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一上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首先进行自我否定。如果把这一章放在第一章不能实现这一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五这个数字是一、三、五、七、九之和,被称为天数,表示九五至尊。这表示,在老子的心中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尊贵的一章,这体现了老子对道的极度尊崇。这一章可以称之为。
其二,在老子的心中,人性的最大缺陷就是自以为大、自高自大、狂妄自大、妄自尊大、自我中心、骄傲自满,老子天下第一。这一章就是针对并修正人的这一缺点而写的。老子告诉大家,道才是宇宙的老大,不是人类,更不是某一个人。相反,人是愚昧无知、顽冥不化的。所以我们人必须谦卑好学、向天地学习。此外,必须指出,这里的人不是指所有的人,它不包括民。这里的人仅指贵族或者统治者。在老子的眼里,统治者的最大问题就是妄自尊大。
其三,本章阐述了三个重大问题。第一,道是宇宙本源,道创造了天地万物。第二,道始终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道的运动规律是物极必反、周而复始。第三,统治者必须效法道,向道学习。但是,道具有渊兮、湛兮、寂兮、寥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绳绳(mǐnmǐn)兮等九大特点,所以我们看不清楚,只能首先向比道低一级的有形的天和地学习。老子认为,越是形而上的东西越是让人看不清,越是形而下的东西我们越是看得清。所以,道的级别高于天,天的级别高于地。
其四,本章一开始就说“有物混成”,从修道境界角度看,这是暗示修道者还处于蒙昧初始阶段,所以,本章是修道的第一阶梯。本章同时又说“道法自然”,这是在暗示修道者进入最高阶段。所以本章既是最高阶段又是最低阶段。正所谓大智若愚。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