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的第六十七章,有这么一句:“久矣其细也夫”,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第六十七章原文如下: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全文我翻译下大概意思是说:
天下人都觉得道太广泛,没有个定型,那是因为道包罗万象,所以才没有具体的指向,如果有了,那估计就有了限制了。道有三个重点,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因为仁慈,所以无敌,因为简单,所以广泛,因为后其身,所以受人推举。现在丢掉了仁慈、简单、和处下,那不是找死吗。仁慈是能守能攻的,上天也是爱戴仁慈之人的。
我们重点说说“久矣其细也夫”!如果说道是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那么他经过了那么久,是不是早已被人们吃透摸准了,现在为什么还要去追寻这个道呢?
我们一般觉得看不清的,听不懂的,都是高深的,可如果一旦看清了,听懂了,就觉得是那么回事了,也就不会觉得玄妙了。这道经历了很久,人们却还是认为道是看不透,摸不准的东西,可见他的深妙。
久矣其细也夫是经历了历史的考验,道依然能放光芒,道太宽泛,所以看什么都不太像,但什么又都没法逃脱道的掌控,道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道的特征有哪些呢,细说可以讲出很多,老子认为慈是其中一大特征,慈是不是其细久矣得出的一个普遍性呢?
人们如果觉得道太缥缈,那么慈呢?慈是不是仁慈呢,慈爱呢,或是慈悲呢。孟子说仁者无敌,是不是可以说慈故能勇呢?母亲爱自己孩子的那种慈爱,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是不是也是慈故能勇呢?慈悲为怀,放下争,以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不是也是慈故能勇呢?
有时候看到一种逻辑,怎么解释都觉得对的时候,可能离道也就不远了。因为道具有普遍性,普适性,是可以搬到任何地方使用的。以道出发,怎么说都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