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全文总纲,它提醒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注意到“名实不符”的现象,不要望文生义通过概念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的本质是复杂且多层面的,无法通过简单的文字概念完全表达出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虚无”为源,“实有”为本,是道家思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解释了谁是世界的源头,谁又是万物的根本这个问题,从哲学的高度给出了肯定但又模糊的答案。说它肯定,是因为“无”和“有”是每个人都熟悉的概念;说它模糊,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给“无”和“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两个概念如同两个神奇的黑洞,无限幽远,包罗万象,它们可以包含一切,但又什么都不解释,你可以清楚地看见它们的存在,但是当你深入了解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迷失其中,在层层叠叠大大小小的宇宙空间中找不到具体的位置。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从“虚无”的思维视角观察、认识事物是老子的一项伟大创举,他首先开启了“形而上”的认知思维方法,而在此之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偏重于视觉思维,不论是观察还是分析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不会超越有形的思维空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思维的本源是玄学思维,注重直观感悟,追求以虚御实的思维境界。虽然这种思维方式不像科学思维方式那样严谨精确,有着坚不可摧的原理体系,但也自有其独到之处,不容现代人忽视。它的拙朴、博大、玄奥,处处都体现出一股原始思维的粗犷之美,它的原创概念和玄奥思想是历代学者哲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富矿。
简单来说,道德经第一章所表达的思想是,道是超越我们的理解和掌握的,我们应该摒弃私欲,以谦逊的态度去理解它。提醒我们要逐渐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