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泮散脆微,自然无为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5/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个人释义

自然本有的宁静容易把握,没有开始的时候容易计划;脆弱的事物易于散解,隐于未发的事物易于放排。没有发生就已经行事,尚未动荡就完成治理。两臂环抱的参天大树,从根须的末端生造出来;高出四方的层台,在堆叠的土壤中建立;路途遥远的行程,从站立的地方开始。强行作为就会溃败,强加掌握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没有多余的作为,所以没有损坏,没有过度的持守,所以没有遗失。人们处理事情,经常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失利。对待结尾如同最初那般谨慎,就没有失手的时候。因此圣人的欲念没有贪欲,不看重可贵的物品,觉悟没有知觉的,还原众人超越的部分,用相助万物的天然本性而没有进一步作为。

个人理解

行事就是建立自身与外物的有效联系,并使这种连结广泛推广而取得成效,人之所以向外行动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求,或是为了生存的物质,或是为了精神的愉悦,如此发展出来的物品和娱乐活动,而艺术的创造建立在这两者之上,通过精神的超越性来把握共通的情感活动,通过物质的书写描绘赋予物质无穷的意义。原始的纹饰和壁画,是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基础上,经过闲余时间观察自然物、人的情感活动之后,通过现有的物质材料来描绘、印刻出生命的情感历史,记录的意义就在于保有了鲜活的生命,当后世之人发现了原始的记录,久久封存的历史生命活动再次在人的凝视中展开,远古的事件跨过时间长河来到现在,瞬间的震撼使人恍如隔世。人在与外部事物的联系中获得偶然的灵感,在应用的细节中再现情感化的连结,如此便不仅仅是简单的摹仿,而是感性的再造。

事物的开端就在各种隐微的细节中悄然生发,人若不在此时有所行动,就会失去先机,就会在之后的盘根错节中手忙脚乱。不能发挥事物本来的自然属性,就会增加各种不必要的作为,反而使得事物的处理复杂化,这样是毫无效率可言的,甚至于违背原本的天性,最终只剩下一团乱麻。已经成就的事物并非原本的模样,初始的状态不会一直停留不变,而是在各种要素的催发下,在不同的对抗之中演变出新的形态,在整个过程中,事物都按照自身的特性不断发展,在争斗中要么强化自身的特性,要么隐收自身的属性,因此不能妄加主观的揣测行为,不然就会扰乱各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也不能强行拔高一物,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调节各物的联系,去掉多余的对抗部分,维系各物的天性,最终在相对和谐中建立起新的自然秩序。

自身不行动,外物就无法和自身构建互动结构,不能从现有的基础前行,就无法得到现实的反馈,不能在践行中反思,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就无法实现改善。积攒的过程是缓慢的,结果的丰硕来自长期的培育,运用不会在瞬间取得效用,开始的谨慎若在中途丢失而有所怠慢,或在结尾变得急切而有所忽视,就会前功尽弃。如何使事物本性自发而没有逾越?这就需要没有主观贪欲的思考,从事物的客观角度得到开展途径,在原来没有知觉的幽微之处得到新的觉悟,在可控范围内使其自发而动。

结语

为败其有,执失其乱。安持于无,慎事如一。不有复过,辅而无为。

#道德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