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49
逸尘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第三章
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然后使民安饱自足,心无外慕,故曰实其腹。然而人心刚强好争者,盖因外物诱之,而起奔竞之志也。故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此强志也。然民既安饱自足,而在上者则以清净自正。不可以声色货利外诱民心,则民自绝贪求,不起奔竞之志,其志自弱,故曰弱其志。民既无求,则使之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强其骨。如此则常使民不识不知,而全不知声色货利之可欲,而自然无欲矣。故曰常使民无知无欲。纵然间有一二黠滑之徒,虽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为攘夺之心矣,故曰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财色名食本来就不值得贪求。而人们贪求它,是因为人们心有妄想造成的。所以圣人治世,先教人断除妄想,这是截断欲望的本源,所以叫“虚其心”。然后教世人安居,温饱自足,心不产生对外边事物的羡慕,所以叫“实其腹”。但刚强好争的人,因为受外物引诱,才生起竞争的志向。世俗之人,鸡鸣而起,孜孜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孜孜为名,这都是强为之志的追求。人民既然能安饱自足,统治者应该清净自正。不可用声色货利引诱民心,那么,人们就会抛弃贪求之心,不树竞争之志。人们的强志就变弱了,这就是“弱其志”。既然人们无有贪求,就让他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过自食其力的日子,这就叫“强其骨”。这样,使民众经常处于心态平和,妄念不生的状态,全然不知声色货利的引诱,自然就没有欲念了。所以说常使人们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就算有个别狡猾的人,知道贪求功利可以带来好处,但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这就叫“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鸣谢
本文作者:逸尘老师
校对编辑:净鸿
封图拍摄:三山
总编辑:默尘
排版编辑:净妍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