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58
逸尘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几:近,似。
与:和人交往。
渊:如深渊一般深静。
尤:过失。
具有上等善德的人,像水一样。水的善德是滋润万物而不和它们相争。甘心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之人居则处于至善之地,心之善像水那样渊深沉静,交往之善完全出于仁爱之心,言之善完全出于真实诚信,为政之善是行无为之治,处事之善是尽其所能,行动之善在于圆融无碍,顺天应时。
正因为象水那样不与物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
上,最上。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唯圣人处之。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几,近也。
由圣人处谦下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居则止于至善,故曰善地。心则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故曰善渊。与,犹相与。谓与物相与,无往而非仁爱之心,故曰与善仁。言无不诚,故曰善信。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故曰善治。为事不争,则事无不理,故曰善能。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故曰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善渊:善心深沉不可测知。渊,深潭也,有龙潜于渊之说,言其深也。
善时:恰当地适时地选择把握时机。
本章说明不与人相争的德行,所到之处都是善行。
上,最上等。谦虚不争的德行,是最上等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所以说“上善若水”。水的善,在于有利于万物而不与相争。不争,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可也无不可,只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世人都喜欢高位不喜欢低位,只有圣人处之泰然。所以说处于众人嫌弃的地位,最接近于“道”。几,近也。
因为圣人具有谦下不争之德,无论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是善行。居住停留的地方,是他创造的至善的境界,所以叫“善地”。心常处于深深的静定之中,到哪里都保持着这种静定,所以叫“善渊”。“与”是交往,与万物交往,所到之处都存仁爱之心,所以说“与善仁”。言语真诚,所以说“善信”。为政不争,以无事治理天下,所以说“善治”。处事不争,事情自然顺利解决,所以说“善能”。因为不争,所以懂得适时取舍,迫不得已时才采取行动,所以说“善时”。不争的德行就是这样,做到了,就不会有人生怨,也不会有鬼责备。所以说,只有不争,才能没有过失。
鸣谢
本文作者:逸尘老师
校对编辑:净鸿
封图拍摄:荷语
总编辑:默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