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读译
三十根辐条拱卫一个毂,毂因为中问有个空处,才能装进车轴,使车轮有了一个转动作用。拍击陶土泥制成器物,器物因为留有中间的空处,才有盛放物品的用处。开凿门窗建造居室,居室因为有里间的空间,才有了让人居住的用处。因此,有实际得到与实物,而无常常用来发展功能应用。
读感
在第十章,我们学习了修自身,修玄德。这一章,则是用我们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原因,来讲述生活哲学中的有无运用。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其真义也就包含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回看第六章谷神不死。我们再来好好理解,什么是有无相依存而相互循环的道理。第九章持而盈之篇,也说明了一个有而致亏的道理。这一章通过生活中车之无,陶器之无,居室之无的应用来讲一个道理。用这三个生活物件的原理,让我们能感受的想得到的三个生活无状态的功用,进一步阐明有为无而存在,无为有而存在,没有无的存在,便就容纳不了有的这样复杂的道理。
比如说“自由”,我们记得一首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的作者是裴多菲山陀尔(—),他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主义战士和诗人。他在25岁那年,领导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武装起义,而这次起义后来演变成为了伟大的爱国战争。在与沙皇军队协助的奥国统治者的战斗中,裴多菲以诗歌为武器,手持战刀和羽毛笔,驰骋于战场,最后壮烈牺牲于疆场,年仅26岁零7个月。而这首诗也成就追求自由之人的座右铭。自由,是人类最伟大的追求,也是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最强的理想追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极高度的自由。可是自由的代价,是生命,是爱情,或许还有更多,我们就得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才有我们渴求的自由。
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被地球引力拘禁在地球上,我们能去追求没有地球引力的“自由”吗?我们这空气包围,我们能去追求没有空气包围的自由吗?这个空间,如没有大气层,我们一定是不能存活,规则下的产物该如何去追求“自由”呢?规则中的无,才是我们可以骣骋的自由空间。这也是无成就我们的有根本原理所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们所追求的“自由”,其实是寻长一个无的空间,我们发展和让我们的梦想可以驰骋的空间。我们便要知道,还应该有个有在支撑着我们的东西才行
我们便要知道,还应该有个有在支撑着我们的东西才行。裴多菲山陀尔诗中的“自由”,是在我们社会发展规则之下人应该拥的“自由”,这才有可以付出生命与爱情的“自由”。
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其实就是要求统治者,多给子民创造可以充分发挥其才华的自由空间,以自己的无来制造容纳更多的有。这也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治国思想。当然,要提供一个无的空间,使其能产生无的用,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而是要懂得创造无来引导社会发展。“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和凿户牗以为室。”就是统治者做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有为的帝王就是懂得开疆拓土,开荒拓田和大搞社会基础建设的帝王。
有为,是给我们创造一个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是治人,你就应该给你的人提供一个无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有所作为。这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政论中心,以此来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正是为上位者需要明白的道理吗?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讲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当然,里面阐述的着重点有些不一样,只是从这里我们看出,这一章,简简单单三件事物的用处,便暗示了无为而治,无催生有的存在,用的存在。
人往往自高自大,不知道心怀若谷,四方接纳,以成就自己绵绵不息的进取,也是不知道无的用处。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实上也有本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劝诫人们,很多东西,还是要受到制约的。正如我们人,活在这世上,便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自然的制约,如果你无视他们的存在,肆意践踏,破坏,那么我们这个由道而制约的世界便会面临道的崩溃,从而我们自己也会如刍狗一般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车子因为无而运作,器因为无而可用,室因为无而可居。我们不可以离开天道制约,离开了天道法则的支持,我们无运作之依靠,无正常食物之供用,也没有一个能挡风雨的地方让我们休息,这便是这一章里老子用三个实例告诉我们道存在的必要性。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其实就是人对“道”探索和无的空间的拓展。人类社会法律法规的制订,必需要符合“道”的发展需要,才能为人类社会的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生活选择。这个道理也包含在这里面。
无有大玄妙
器毂用之济
纳用为有利
居室无之资
五言诗
总结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还请见谅!
爱游文丛
时有好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337.html